地方试水人大代表专职化

2010-07-23 08:08:24 来源:济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本来我们想默默做这件事,没想到反应这么大。”近日四川省罗江县设立专职人大代表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作为此事件的主要操刀者,罗江县县委书记卢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项人大代表的“常态化”改革,竟然引来如此关注,着实令他吃惊不小。
    相较于基层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的萌动,全国人大常委会略显低调。7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只是理论界有些探讨,全国人大对此问题尚无研究或改革意向。
代表职业化早已引起中央注意
    6年前,在人大制度建立50周年前夕,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侯少文在《理论动态》(第1608期)发表了《人大制度建设进入新的机遇期》一文。
    在文章中,长期研究人大制度的侯少文提出了完善人大制度的五点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逐步实行高层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从各国议员制度的共性规则来看,随着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高层人大代表的专职化是或早或迟的事。”侯少文语气很笃定。
    实际上,高层人大代表职业化问题很早就已经引起中央的注意。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即提出“加强全国人大特别是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在逐步实现委员比较年轻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委员的专职化”。
    尽管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已在全国人大和部分城市开始试行,但卢也认为,委员专职对老百姓来说毕竟还离得远了点,真正要代表民意的话,需要跟老百姓朝夕相处,因此人大代表专职化更切合实际些。
    新任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的李国喜说,此前兼职县人大代表时,每年人大会议期间所提的议案和建议很多是个人的意见,不是老百姓的意见,因为他没有时间去调研。
代表“去官员化”呼声未息
    一直以来,社会上关于人大代表“去官员化”的呼声未曾停息。2005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来自工农第一线的大概100多人,而具有官员身份的有1200多人。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邓明义等33名广东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降低政府官员的代表名额。邓明义表示,“现在全国很多省份的人大代表团中,政府官员占了一半以上人数,这样从利益关系上来讲,很难公正地履行好对政府进行监督的职责……”
    有学者指出,在每年的全国人大分组讨论会上,各省人大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座谈会,犹如这些省的工作会议。由于省委书记、省长,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都在座,许多人要借这个机会介绍自己的政绩。尽管也有非官员代表在场,但因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要官员也在场,许多人只好跟着歌功颂德了。
    侯少文认为,从权力运行机制看,代表的官员身份会限制他发挥监督作用,尽管他可能是下级政府的官员。在民主集中制的环境中,下级政府要服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要服从中央政府。存在决定意识,利益支配行动,“屁股”指挥脑袋。“人大代表不是‘闲职’‘虚职’,也不仅是荣誉职务,一个代表如果他身为下级政府的官员,要他在人大充分发挥对上级政府的监督作用是不现实的。系统的功能受制于系统的结构。”侯少文认为代表专职化也要在去“官员化”上做文章。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减少了官员比例,在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大幅缩减的同时,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此举,被媒体称为“去官员化”倾向。
设专职代表还没法律依据
    作为罗江县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的幕后专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认为,“人大代表专职化有利于社会稳定,有了人大代表这个合法沟通渠道,所谓的越级上访、非法集会也会减少。”
    不过,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主任迟夙生向记者表示,兼职也是有利有弊,并不都是弊端,“兼职代表对他自己的行业非常熟悉,能够及时反映行业的情况和利益诉求”。
    侯少文则说,目前中国人大代表的总规模太大,如果全部专职将会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即便我们的财力可以承受,所有的人大代表都专职也未见得就是好事”。
    不过,人大代表专职化改革不仅面临财政经费困境,更深层次上则需要寻求人大制度上的变革与立法的支持。
    北京市市人大常委会人事室曾表示,目前开展专职人大代表制度试点工作的条件尚不具备。北京市市人大常委会在议案答复中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专职代表职务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的规定中,还没有可遵循的法律依据。这一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局性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鲁珊珊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