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区咋走进“深蓝”,央媒用17个“创新”来诠释

2019-06-19 16:31: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位于胶州湾南部,由薛家岛湾和小岔湾两个海湾组成,被权威专家公认为国内最好的大型造修船基地选址。然而,近年来这个造修船基地却是“重器”频出:全球最大新型矿砂船40万吨级的“天津号”;国内起重量最大达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达110米的“大桥海鸥”起重船;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项目”启运巴西……

  海西湾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正转型为海工装备创新基地。6月18日出版的《经济日报》,以大篇幅图文的形式,报道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产业链条,打通政产学研各环节,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全面推进经略海洋。报道认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力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已初步建成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引领蓝色经济走进“深蓝”。

   

  纵观《经济日报》这个大块头报道,“创新”一词频频出现,这也是青岛青岛西海岸新区经略海洋最鲜明的特征。正如青岛西海岸新区负责人所言:“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新作动词用时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那么,青岛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经略海洋上是怎样坚持创新的呢?

  产业链体系创新。《经济日报》报道说,“海西湾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正转型为海工装备创新基地,产业链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这是产业链体系创新。从单纯为船舶做配套服务,到现在转向海工装备配套服务,技术创新使造船基地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迸发出更强的发展后劲。同时,产业链中的技术服务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中成长,一些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制度人才机制创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有科研成果的大学老师就可以到企业创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青岛西海岸新区抛开旧的条条框框,破解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通政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海洋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盘活了科研成果。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就是得益于这种创新,由一个海带粗加工企业转型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企业。

  海洋产业体系创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科研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特别是今年以来,海洋类高精尖科技项目频频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是他们的主题词。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都把创新研发产业方向醒目地标在了展厅,还形成了独特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孵化一体化建设思路。《经济日报》称,这些这些高端的创新资源“研发了众多尖端科技项目,形成了海洋创新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领航区”“创新基地”“协同创新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创新”的精神和魄力,打造了一个个创新机制和平台,谱写了一曲经略海洋创新协奏曲。《经济日报》在文中17次提到“创新”诠释了这个新区咋引领蓝色经济走进“深蓝”。

  当前,山东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换挡期”,要摆脱“换挡期”阵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必须紧绷的一根弦。

   

  【新闻多一点】

  青岛西海岸新区初步建成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引领蓝色经济走进“深蓝”

  位于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最近成功研发出三体超高速滑行艇并形成产业化,其最大航速80节、续航能力200海里,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体超高速滑行艇研发成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缩影。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5年来,大力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已初步建成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介绍,肩负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国家使命,青岛西海岸新区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推进经略海洋,拓展蓝色新空间。

  沿产业链形成创新体系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大国重器”频频驶出:全球最大新型矿砂船40万吨级的“天津号”;国内起重量最大达3600吨、起升高度最高达110米的“大桥海鸥”起重船;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项目”启运巴西……海西湾这座昔日的造船基地正转型为海工装备创新基地,产业链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西海岸新区聚集了100多家船舶与海工相关配套企业,过去他们的主要业务是为船舶配套,现在则把重点转到了海工装备配套。

  青岛金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机械配件的企业,正向加工海工装备配件转型。“船舶配件和海工装备配件的加工技术截然不同,比如起重机的重要配件铰点系统和回转机构,需要使用专用的深孔加工设备。”青岛金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宋成茂对经济日报记者说,他们购置了先进数控深孔钻床,攻克了诸多工艺难题,零部件合格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100%,加工效率提高了3到5倍,成功制造出合格的海工装备配件。

  产业链中的技术服务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中成长。“为了满足海工装备更加精细化的要求,我们的测量技术也在不断升级。”青岛良益勘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冰告诉记者,第一代测量技术是手动计算、手动测量,第二代测量技术采用全站仪设备测量,但数据分析还是人工,第三代测量技术则采用了三维CAD软件,数据和报告全是自动生成,测量精度和效率都大大提高,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测量精度和效率提升后,海工平台微小的变形都能测出来,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控制方案,海工平台质量从而得到提升”。

  打通政产学研一体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通政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全球公认的海洋药物共有13个,我们就有3个。我们还是中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阳生表示,正大能够成为中国海洋药物产业化的先锋,得益于政产学研合作。“这3个海洋药物都是我们与管华诗院士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团队密切合作研发生产出来的,荣获了国内外24项大奖。”

  “青岛市出台了‘蓝色药库’支持政策,从研发、产业化、金融支持等各方面制定了具体方案。”陈阳生告诉记者,“蓝色药库”项目是以新药产品创制为导向,汇聚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药物研发队伍,旨在对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序开发的海洋资源深度开发计划,“我们公司投资1亿元成立了蓝色药库(青岛)创新基地有限公司,并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成立了‘海洋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海洋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加速‘蓝色药库’产学研用的成果转化”。

  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出台政策鼓励有科研成果的大学老师到企业创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就是通过这种路径,由一个海带粗加工企业转型为全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企业。明月海藻通过打造内部创客模式、技术入股模式、内部股权激励模式和产业孵化模式,创新人才引进选拔机制,打造出一支具有行业尖端研发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发了100多个以海藻为原料的新产品,制定产品技术标准100多项;孵化了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妆品、海藻生物医用材料、海洋生物肥料四大新兴产业,使海藻生物产业扩展成为千亿级健康产业。

  “下一步,明月海藻集团将打造千亩蓝色海洋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明月海洋生物健康科技产业园,打造一个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的海洋新兴产业生态集群。”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说。

  集聚高精尖科技项目

  今年以来,海洋类高精尖科技项目连续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中电科14所青岛古镇口创新基地着力打造海洋电子信息装备濒海研发试验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科教园区主要建设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先进科教平台……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科研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中船重工712所、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等研发了众多尖端科技项目,形成了海洋创新产业体系。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幅示意图,标注了创新研发产业方向,主要聚焦于高技术船舶、水下机器人、水声信息技术、海洋新材料等。“我们正在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孵化一体化建设思路,打造‘一院一园一中心’,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军民融合装备技术保障中心。我们将形成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集聚。”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副总经理李岩说。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也正在建设中。“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其他12家涉海研究机构共同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培周表示。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集聚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家、国家级各类孵化载体24家。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