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2019-01-02 09:11: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我们党推行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梳理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事件以及提名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等问题,扎实做好民生工作,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改革开放为了谁的问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山东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落实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摆脱贫困,黄河滩区60万群众面临着历史难题——频受黄泛之苦。为从根本上消除洪水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威胁,改善滩区群众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2016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重大战略决策,迁建规划涉及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滨州、菏泽7个市17个县,总投资260.06亿元。目前,42个规划外迁安置社区优化调整为27个,已开工26个;28个就地就近筑村台工程已开工27个;100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已有40个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核……

  沂蒙山是革命老区,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来,临沂人民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开发山区优势资源为重点,打了一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到1995年底,7个贫困县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元,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临沂又有了扶贫工作新目标:集中三年时间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攻坚行动”,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特色产业、1个农民合作组织,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途径,力争2020年年底所有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全面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截至目前,全省已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4405例。

  山东是人口大省,40年来,山东始终把就业和社保作为民生之本,持续推进政策制度创新,不断加大投入。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就业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五大体系”,山东城镇新增就业连续14年过百万。

  社保保的是民生,也是民心。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逐步探索改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1996年,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3年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整合工作……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992年,山东全面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党委、政府将“两基”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1995年完成扫盲任务,2000年完成“普九”任务。

  社会和谐稳定,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从济南市设立12345市民服务热线到“一村一警务助理”实现人员全覆盖,再到莱芜推动简政放权,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无不是山东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当前,山东正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着力构建“平安山东”“法治山东”。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正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通过密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使民生的含金量真正转变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