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检察机关“做实平等保护 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七)

2023-01-15 09:17:0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13日讯 2022年,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最高检工作部署,全省检察机关立足“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检察职能,着力在贯彻平等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保护企业家干事创业积极性等方面用心用力,涌现出大批“做实平等保护 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典型案事例。

  1月9日起,山东省检察院新媒体工作室推出【山东省检察机关“做实平等保护 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专栏,对各地典型案事例进行集中展示。

  威海:开展“微服务·检办好”品牌创建活动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背景介绍】

  为深入落实最高检、省检察院部署,威海市检察院主动融入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找准“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为人民司法的着力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微服务·检办好”品牌创建活动,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增长、保生产要素,全力当好党委的法治参谋、企业的法律顾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事例简介】

  2022年初,在调研征求55家民营企业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的基础上,威海市检察院出台为企业、为人才、为开放、为民生、为生态服务的20条措施,把营造法治营商环境以及企业合规改革、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等工作纳入范围,为大局发展提供精准司法服务。通过全市检察机关一体化推进,“微服务·检办好”品牌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片

  院领导带头走访企业服务发展

  【事例详情】

  (一)主要内容

  把握两种司法政策。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依法当宽则宽、该严则严,既严格规范地采取批捕、起诉等措施,依法惩治各类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害企业权益的刑事犯罪;又正确对待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综合考虑涉嫌罪名、情节、后果、认罪认罚等情况,依法审慎作出检察决定,最大限度减少司法办案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抓实三个重点工作。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符合适用条件的涉企刑事案件,督促“量身定制”整改计划,促进合规整改。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将以往分散在刑事、民事、行政等领域的知识产权检察职能,划归同一办案组集中统一行使,同一知识产权案件一体审查涉行政违法、刑事追诉、民事追责情形,一体落实刑事惩戒、民事赔偿、行政违法追究,提升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成效。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管理。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涉企社区矫正对象的赴外地生产经营需求,推动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审批监管制度,以“弹性”监管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图片举办“检察长谈企业合规”专题培训暨“微服务·检办好”检企座谈会

  提供四项具体服务。畅通涉企诉求受理渠道。开设绿色通道,对涉企法律诉求“当日来、当日转、当日送”,优先审查、提速办理。积极提供法律咨询。两级院班子成员分包联系市县级重点项目和相关涉法涉诉问题企业,围绕企业合规、劳动用工、合同审查等内容提供法律咨询,“一企一策”帮助解决问题。开展涉企刑事案件专项监督。加强刑事立案监督和羁押必要性审查,促进解决相关案件该立不立、不该立而立、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以及适用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财物不当等问题。开展涉企案件复查清理。对企业诉求强烈的刑事、民事申诉案件开展复查,依法纠正执法司法不当问题,同时常态化开展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切实减少企业“诉累”。

 (二)工作模式

  市级检察院与基层检察院双重作战。威海市检察院在提出20条措施基础上,配套制作品牌Logo、印制法治宣传册,向社会各界广泛推介。同时,威海市检察院制定《院领导走访联系企业工作清单》等文件,带动重点工作全面推开。各基层检察院结合辖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见》《服务工业振兴意见》《助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意见》《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意见》等具体措施,在两级检察院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体化落实“微服务·检办好”举措、服务保障市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图片

  主动问需,送法上门

  “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推进。主动“送法上门”。两级检察院班子成员走访全市纳税50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以及市县级重大项目,对接联系重点民营企业,“一企一策”解决问题。主动邀请监督,先后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参与案件评议、公开听证、“检察开放日”活动260余人次,有199名各界人士担任检察听证员、人民监督员、特邀检察官助理,促进司法公正公信。

  “线上”与“线下”双线服务。“线上”重点升级12309检察服务热线,畅通“信、访、网、电、视频”五位一体诉求渠道,坚持各类信访诉求特别是涉营商法律诉求或咨询“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当日能反馈的当日反馈,当日不能办结的“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线下”重点改进涉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等领域诉求办理机制,建立涉市场主体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关键技术“四类人员”案件专门标识、绿色通道制度,对有关案件快速流转、优先审查,在法定期限内提速办理。

  “我管”与“都管”双管齐下。主动担负起法律监督主责机关职责,依职权依法处置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害企业家权益等犯罪行为。同时注重综合施策,通过诉讼监督、公益诉讼等方式,带动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积极纠错,促进相关领域问题治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社会治理成效与后续措施

  着力保市场主体。用好涉案企业合规制度,累计对经营状况好、吸纳就业强的12家涉案企业开展合规整改,涉及纳税规模1270余万元,稳定就业1000余人。举办“检察长谈企业合规”等讲座,为1400家企业解读政策,受到企业界人士好评。先后走访联系74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帮助解决涉法涉诉问题21个。对威海市级领导联系的112家企业涉案情况进行专题分析,从司法角度提出防范“权钱腐败”、规范劳务用工等治理建议,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着力保收入增长。依法惩治各类经济犯罪,起诉非法集资、走私、侵犯商业秘密等犯罪207人,通过司法办案追赃挽损2.17亿元。深化“国财国土”司法保护,开展税费追缴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协同主管部门追缴有关建设费、环保税近1200万元。

图片办案组成员到闲置土地现场进行调查取证

  着力保市场要素。深化技术、土地等要素司法保护,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1人,针对民事执行发出检察建议7份,推动行政非诉执行领域争议实质性化解1件,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1份。对一起国有土地出让后长期闲置问题跟进监督,督促、支持行政机关无偿收回,盘活土地近380亩。该案被评为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