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新闻发言人是制度化的“个人”
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是本地区本部门权威的信息发布者,既是一般的自然人,也是特定的“制度人”。目前,我国已设立多层次新闻发言人,在引导舆论、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聚集民心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信息掌握受限等,经常出现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含糊、答非所问的现象,致使舆论不断升温。新闻发言人也因此备受指责,有的背了“黑锅”,成为“难言人”。因此,我们要从制度层面看待和理解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的个人素质很重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更为重要和紧迫。
首先,完善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暴露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软肋”,新闻发言人可以披露哪些信息,依据什么程序披露信息,涉及本地区本部门领导干部的舆情事件应由谁来回应,以及新闻发言人享有哪些责任和权利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是个大课题,当前需要对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内容、程序和发布权限等作出相关规定。
其次,树立重视新闻发言人的正确导向。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运行,与发言人群体能力素养密不可分。在选拔上,要注重发言人能力素养,既要具备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政治方向和敏锐政治嗅觉,具有较好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又要熟悉新闻传播工作,具备一定的传媒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意识。在培养上,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使用上,赋予发言人更多权限,营造出良好的履职软硬环境,让干部愿意当新闻发言人,觉得当发言人素质和能力能得到提高,干得好能得到重用,有负面情况组织上能理解和体谅。
再次,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媒介素养。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容易放大实际风险。这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新闻发布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让领导干部从“后台”走向“前台”,在该发声的时机和场合主动发声,不躲不推不拖。
新闻发言人是专业化的“团队”
全球传播时代媒体力量日益强大,要在与媒体的博弈中保持力量均衡,没有团队支撑,单靠新闻发言人“单枪匹马”很难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组建团队。从实际情况看,许多部门建立起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结构远远不能匹配其实际承担的职责,很多部门只为新闻发言人设立了两到三人的微型团队,甚至不设辅助人员,有的在召开发布会前,才临时组建团队,新闻发言人平时是“光杆司令”。新闻发言人作为工作制度,应该为其建立支撑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力量。在人员构成上,除包括本单位本部门公职人员外,还要吸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比如财政部门新闻发言人团队,要有公共财政、税收、经济、审计等领域专家;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团队,要有党建、组织、干部、人才等方面专家。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高度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深谙新闻传播规律,具备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良好应变、表达和沟通能力。
分析舆情。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往往在舆情事件中反映出端倪。重要舆情收集、研读和分析是新闻发布的重要环节。当前,网络舆情纷繁复杂,既有理性的也有情绪化的,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既有建设性的也有居心叵测的。新闻发言人提前把握舆情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民众评价和民情民意,有利于掌握新闻发布的时、度、效。新闻发言人要建立自己的舆情库,经常对涉及本部门本领域的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掌握总体形势、潜在风险,使新闻发布有的放矢,提高说服力和影响力。
评估效果。传播学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必须有反馈渠道,使传播过程成为一个闭合和有回路的系统,通过反馈及时捕捉受众反应, 为下一次传播做好准备。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言,只有存在双向互动过程,由社会舆论、广大群众对新闻发布进行客观评价,才能达到理想传播效果。为此,新闻发言人团队不仅要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及时发布信息,还要坚持多听领导和专家意见,坚持多听新闻媒体意见,坚持多听社会公众意见,包括满意度、评价和社会反响,通过预判、评估舆论反响,查找问题与不足,以此改进完善新闻发布方式、内容和技巧,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工作水平和质量。
新闻发言人是沟通的“桥梁”
新闻发布是一种公共政治传播方式。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共关系理论运用于“公权”机关的结果,兼具政治性与公共性两大基本特征,承担着向媒体和公众提供信息、与媒体和公众实现沟通、用政策议程引导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职能。新闻发言人要做好党政部门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桥梁。
构建媒体形象。与传统舆论格局相比,新的舆论格局中新闻传媒的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新闻发言人要运用好新闻媒体资源,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善与媒体交朋友。凭借成熟的心理素质、流畅的表达能力、宽厚的气度胸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可亲的人格魅力,用语言、形象、情感等因素促成信息有效传播,建立起与媒体长期信任关系,成为媒体的好朋友。
捕捉舆论信息。目前,一些地方的新闻发言人只重视向媒体透露信息,不重视媒体和公众的信息反馈,更缺少后续信息跟进发布,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党政部门应探索建立与媒体经常性信息互动机制,保证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桥梁”畅通无阻。
壮大舆论队伍。随着“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记者”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立场坚定、组织有力,有较强战斗力的舆论宣传引导队伍。比如,组建本系统舆论宣传员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培训机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平时通过“网来网去”“同来同网”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本部门的工作信息,帮助搜集掌握舆论动态,关键时刻发出声音。
- 英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015-07-01
- 论新闻发言人的“敢说话”与“会说话”2015-11-03
- 解密美国官方发言人2015-11-03
- 美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体系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