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发言人的“敢说话”与“会说话”

2015-11-03 10:3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孙 乾

编者按:新闻发布工作中,“不敢说”与“不会说”成为阻碍新闻发言人进步的两大症结。面对有关“说话”的瓶颈,新闻发言人要想在业务上表现出职业化,就必须在沟通上取得突破,做到既敢于发声,又善于交流,即 “敢说话”与“会说话”。

一、“敢说话”是对话语权的把握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政府应成为新闻的第一定义者”。这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发言人代表着政府利益,应该把话语权牢牢地握在手中, 话语权是拥有说话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背后体现出一种主导性,而新闻发言人的“敢说话”就是政府勇于承担责任 抓住话语权 引导舆论的最佳表现。

(一)“不敢说”成为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常态

官场上“少说为佳、不说为美”的现象十分普遍,发言人噤若寒蝉,给人一种不敢面对,害怕沟通的印象。新闻发言人往往身居一定职务,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仕途,面对媒体,他们表现出“ 不善言辞”,实则不敢说话。例如:2011年,故宫博物院先后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等“十重门”事件,在沉默四个月后,故宫博物院才对外回应。结果,只有失窃门、错字门和哥窑门这“三重门”是真实的,其余皆为虚构,正是由于故宫单方面的“不敢说”,原本3/10的负面影响演变成10/10的负面影响。

(二)“敢说话”的话语权意义

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他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在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必然会面临着更加频发和更加严峻的风险事件,人们普遍存在着社会性焦虑,面对问题往往感到不安,急需寻求心理安慰。如果此时政府害怕被质疑,新闻发言人选择沉默,集体失语,放弃话语权。那么,社会上的谣言便像流感病毒一样,疯狂传播,最终陷入“塔西坨”的诅咒之中。面对争议,政府要敢于站出来,对公众有所交代,做到有则改之,勇于承担错误;无则加勉,及时澄清误会。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官与民的重要渠道,在上情下达方面,新闻发言人责无旁贷。顶层信息要想流向大众,就必须经过新闻发言人这道关口,而发言人之口就像“闸口”一样,控制着信息的流量与流速。只有敢于说话,让“闸口”处于通常状态,才能让民众接受到政府的权威信息。

(三)“敢说话”需有保障机制

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不敢说”却一直成为阻碍新闻发言人进步的“幕后黑手”。为了确保新闻发言人做到敢说话,应有相应的保障机制,需要给新闻发言人一定的授权,让其参与决策,了解政策制定过程,可以出席由省市县长主持召开的重要专题会议和工作会议,认真准备发布会的前期工作。

首先,要进行舆情研判。舆情是社会状态的 晴雨表,对舆情的研判可以掌握媒体和公众近期的关注兴趣点;可以使政策法规制定的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方便向公众和媒体解释政策出台的事实依据;收集舆情,更可为以后同类型的新闻发布会积累素材和经验材料,形成权威资料库。

其次,要熟悉发布材料。身为新闻发言人,必须要对即将发布的资料进行全面地了解,做到“烂熟于心”,这样才有发言权,在面对一些专业问题时,更要向专家请教,把复杂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播到普通大众。

再次,要统一口径。这是发言人做到“敢说话”的必要保证。“口径”是指对于某个重要问题的权威、准确的回答,是简洁准确的事实说明及态度表达。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体现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性,更有利于政府通过口径来树立权威形象。口径一旦形成,新闻发言人就要把口径作为发言底线,在此基础上回答记者提问。

最后,懂新闻,知媒体。懂新闻要求新闻发言人在工作时要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把工作重点落实到“新闻”二字。新闻发言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权威信息,只有了解新闻本质,才能使 冷冰冰的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如果不懂新闻规律,就会使这些信息沦为宣传的工具。知媒体要求新闻发言人了解媒介运作,善于与记者打交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握媒体的兴趣点,投其所好,把大量信息“喂给”媒体,从而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二、“会说话”是对传播效果的优化

“会说话”是指新闻发言人不仅能把好话说好,更能把不好的话好好说,让人愿意听。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说话是工作,而“会说话”就是工作能力,如果把“敢说话”比作沟通官与民信息传播的“闸口”,那么“会说话”就是这传播链条上的“润滑剂”,使政府信息更好地传递到民众手中,使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最优化。

(一)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形象:不会说

新闻发言人的媒介形象是指发言人借由媒体渠道传播给公众的形象信息,从而形成公众对发言人的言行的总体评价。而新闻发言人又是政府的具体表征,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民众作为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具体行为标准。如果发言人屡屡 失言 ,那么这种不当言论不仅挑战了民众的耐心,激起了民怨,更能损害政府官员的媒介形象,进而影响政府的权威性。据有关报告分析,将近60%的重大舆情突发事件是由官员言行不当引起的。因此,作为官员行为表率的新闻发言人,其工作性质就要求常常面对社会、面对媒体,因而更加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论在私下里,还是面对采访,新闻发言人一定要做到“会说话”。

(二)“会说话”优化传播要素

新闻发布会既然是一种信息的传播,那么自然会有传播的三大要素:信源、信宿以及信息本身,而“会说话”对这三个传播要素的优化也呈现出因果顺序。

首先,是对信息本身的优化。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就是新闻发言人口中说出的内容,会说话 中的“会”字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包装,让其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更加让民众接受。

其次,是对信宿的优化。信宿具体指代发布会现场的媒体记者以及民众。新闻发言人的 “会说话”就是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影响,提高民众对政府信息的接受程度,并且使这种影响见诸于行动。

最后,就是对信源的优化。信源指新闻发言人背后所代表的政府部门,根据“首因效应”,新闻发言人给媒体和民众留下好印象后,自然就会增强对政府的好感,使政府权威性大大提高,为以后政府信息的传播提供基础,从而形成良性的优化循环。

(三)“会说话”的培养机制

探讨如何使新闻发言人“会”说话,最重要的即内在素养和外在技巧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闻发言人做到及时准确、真诚坦率、温情善良。准确最能体现出新闻发言人一种诚实的品格;如发言人待人毫无诚意,为人虚伪,那么公众就会怀疑其人品,进而怀疑发言人所代表的政府;同样,发言人在发布新闻时,温情善良的真诚心态能让民众感受到政府与百姓之间存在着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发布效果。

另一方面,充分掌握新闻发布的合理技巧更能有效提升发言人“会说话”的能力。如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新闻发布技巧:主要包括金字塔原则和模糊原则,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应用于日常信息发布,后者更加适用于应对突发状况。

总之,新闻发言人职业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专业”二字,而在业务方面,集中于对新闻发言人说话的专业培养。“敢说话”与“会说话”是新闻发言人工作状态的两种表现,前者是说话的基础,后者是说话的途径,二者彼此促进,共同丰富了新闻发言人职业化的建设内容。

——摘自:黑龙江大学课题项目《新闻发言人的职业化研究》

责任编辑:李颖
新闻关键词:论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