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工智能,能否跻身全国“试验区”?
鲁网9月23日讯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8月31日在上海闭幕。2019中国人工智能大会9月21日—22日在青岛开启。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歇。
前不久,科技部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要布局建设20个试验区。业界认为,这个“指引”是为了避免大家一哄而上地无序竞争,通过发挥地方主体作用,各有侧重地服务国家战略。
对于青岛来说,能否成为试验区之一,能否在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规划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机会稍纵即逝。
放眼全国,青岛的人工智能处于什么层级?
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心情很迫切。
目前,就全国范围来说,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代表的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已经初具规模,其他地区的资源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
青岛提出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创新创业高地,就一定不能错过电子信息科技产业的新一轮变革。回顾过往,青岛曾经错失多次机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脑产业兴起,青岛没赶上;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产业兴起,青岛也没赶上;2008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兴起和2010年社交平台兴起,青岛依旧没赶上。反观其他同类城市,成都、武汉、南京GDP于2011年、2012年、2013年先后超过青岛,因为他们早在十七八年前就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现在这三个城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都是青岛的三倍左右。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5G、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第四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蓄势待发。青岛一定要搭上这班快车,才有可能在中国经济版图重塑中站回二线城市的前列。
青岛有焦虑,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底气。
根据权威分析网站亿欧智库今年公开的数据显示,青岛入围“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城市20强”,列第17位。这是青岛第一次冲进这个榜单,而且榜单上第十名之后的城市得分差距并不大。榜单共有“企业规模、政策基础、学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本环境”五个指标,青岛在“产业基础”一项得分较高,短板是“企业规模和学术基础”,“资本环境”明显落后于北上杭深等城市,但和其他十多个城市水平相当。由此可以看出,青岛人工智能在国内处于第二梯队靠后或第三梯队前端的位置。
9月21日至22日在胶州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顶尖学术盛会,此前只在北京、杭州和深圳举办过。如此高端会议选址青岛,本身也是对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期许和认可。
短板之一,缺乏人才支撑和学术基础
“未来的人工智能引领者,必然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的掌控者。”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于立平认为,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Musk)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精准把控,对科技工作者的触动很大。例如马斯克提出的“星链计划”,用12000颗卫星打造全球信息通信连接,如果变成现实,那么他就打造了新的全球信息网络,无论是数据传输与延迟都优于原有的互联网和物联网,颠覆传统意义的信息网络,抢占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得很早,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就已有了一些观点。但是早期发展较慢,随着计算机、芯片的发展,才逐渐变成现实。现阶段,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的无人驾驶、智慧物流、人脸识别、机器人医生等均是较为初级的应用。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会跑得更快,以后非专业领域的人也会加入进来,人工智能技术会越来越精尖,技术升级时间跨度会越来越短。因此,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个拔尖人才,而应当是一个团队,一个群落的概念。而且,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于立平的观点在业界得到很大的认同。
发展人工智能高端技术,青岛缺乏人才,更缺乏学术基础。目前,山东三所教育部重点高校都在青岛办学,还有多所地方高校,但能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计算机博士点只有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还都是2001年以后获批的,相关的还有青岛大学前年才获批的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点。青岛缺少培养一流人工智能人才的机构,没有一流的师资,也难以带出一流的学生。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更是严重匮乏,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都屈指可数。
而且,由于现有产业规模对人才需求量不大、其他城市人才待遇更高等原因,也导致不少人才外流。据山科大统计,该校每年留在青岛本地的人工智能方面的毕业生大约是30%左右。“在北京,一个普通技术开发人员月薪大约1.8万—2万元,在青岛只有9000—10000元。”有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有不少青岛毕业生去了腾讯、阿里、东软等企业,工作几年之后就可以拿到百万元年薪。
大投入才能有大产出。深圳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是“中国最富有的高校”,它的计算机专业很强,为腾讯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山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梁永全表示,山东和青岛从来不缺优秀的生源,但是对于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很难留得住,关键就是缺乏人工智能人才成长的沃土。他建议,在人工智能实力较强的大学附近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引进并孵化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锻炼和实践,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应用开放基金。据了解,浙江大学和海康威视就是这样一种合作关系,如果能有这样一批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基地,对于青岛留住人工智能青年人才是极为有利的。
短板之二,缺乏上规模的智能企业
在信息科技的圈子里有一个公认的定律:赢者通吃。也就是说,别的产业或许还会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比如家电业,会涌现出海尔、海信、格力、西门子、三星等一堆大品牌,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老大”之后,“老二”“老三”的社会认可度也就很低了。因此,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攻关的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是自动驾驶,有的是智慧城市,有的是语音识别。
青岛不仅缺少上述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甚至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企业也寥寥无几,大多是国内知名企业在跑马圈地,本土的智能企业相当多数只能算是“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已。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去参展的青岛企业,只有海尔。在家门口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青岛的参展企业名号响亮的也不多。
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有一个生态圈。于立平曾在上海做过一些市场考察,发现许多企业只做智能产业链上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因为城市产业生态完整,而企业自身专业性又强,就可以生存下去,成为细分市场里的佼佼者。好比一个果园,从种植、采摘到销售熟果、生产果汁等等,形成一个全周期的产业链,就能赢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有许多企业的总部并不在北京、上海、深圳,但是研发中心在,就是因为在那个成熟的生态里面,可以互相借力。
但目前青岛显然距离这个目标还有挺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西海岸有一家以视频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据分析企业,具有相当不错的技术实力,曾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安保工作作出贡献。但据了解,企业主要是以做项目为主,能在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社会治理、反恐维稳、智慧社区、生产安全等多个领域提供多维全息数据融合分析解决方案,但是没有品牌产品,也就形不成市场影响力,难以上规模。在青岛,类似的情况很多。
青岛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不足百家,能为大家所称道的也只有做智能家居的海尔、海信,做智能交通的中车四方,做电力通讯的东软载波等企业。真正具有硬核实力的独角兽企业或隐形冠军仍十分缺乏。
充分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做好人工智能的应用升级
有短板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比其他城市少。
人工智能具有典型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不像过去很多的产业,通过产业政策去推动它发展就可以。人工智能这个技术会在各个领域中发展渗透,同时还涉及很多诸如伦理安全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路线研判和阶段性研判,需要了解人工智能适合应用在哪些领域,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领域对技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于立平说,人工智能通常从最苦、最脏、最危险的行业率先进入。比如矿山的无人驾驶应用。目前,青岛智能院的无人驾驶矿卡、掘机等就已经在我国几个较大的矿山内使用。另外,人工智能也会在大数据密集的行业率先发力,例如华尔街的金融数据分析。就青岛来说,各种海洋传感器、海工装备,都可以成为人工智能的特色产业。
虽然青岛的信息技术产业不强,但是传统制造业基础强大,这就是一个突破口。今年以来,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就是要把人工智能打造成青岛重点新兴产业之一,推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为青岛制造业赋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今年1月,由山科大牵头,联合12家单位成立的山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这是山东的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包含了7家行业龙头单位(海尔、浪潮、歌尔、电信等),3所高校(山科大、西安电子科大、济南大学),3所研究院(青岛智能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心负责人梁永全介绍,该中心就是要构成优势互补、产学研用的整体,面向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按照“高校主导、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创新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与创新模式。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已经确定要构建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可信安全云计算支撑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支撑平台、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等四个平台,加快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家居、智慧海洋等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青岛对人工智能加大发展资金的投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生态氛围,产业升级之路不会太遥远。□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王娉
- 青岛市市南区善用市场“无形之手”做活创新生态 创联工场成为创新孵化大平台2019-08-30
- “人工智能”进了村 农民数据里“淘金”2020-08-04
- 人工智能教育,青岛要做“示范”2020-08-13
- 前十月济南工业投资增速列全省和全国主要城市第1位2020-11-20
- 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开幕2020-11-27
- 2021全国职教周5月20日济南开幕!全国超1200万人参加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