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栏、边界的上合示范区
5月29日,青岛胶州,风和日丽。郝国新驾车沿着尚德大道一路向南,经过一个横架在六车道上的巨大拱门,上面标注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中俄双语标识。示范区到了,没有围栏,没有边界。
2018年前,郝国新就在这里(当时还是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任副主任,主要负责筹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去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既为山东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增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作为上合示范区建设“主阵地”的胶州,受到万众瞩目。郝国新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他被任命为上合示范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一年来,上合示范区大胆探索、蹚路前行。围绕“国之重任、上合平台、人文纽带、开放高地”的定位,示范区确立了“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的运作模式,着力构建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交流的示范区、桥头堡。
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5月30日,位于胶州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第99列中亚班列正在装载货物,将从这里发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从这里开行的中亚班列占到全省到发总量的81%。
过去一年,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成为上合示范区建设的突出亮点。郝国新介绍,青岛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胶州是山东半岛连接内陆各省份及进出青、烟、威的重要交通枢纽,示范区更是地处青岛“海、陆、空、铁”枢纽15分钟经济圈内。“可以说,青岛具有全球罕见的多式联运优势。”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多式联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式联运国际班列,让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通过这一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了互联互通,打开了贸易新格局。“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贸易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中铁联集青岛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学伦发现,新疆鸿运达、远洋大亚等10余家企业先后进驻,中外运等50多家“多式联运承运人”开办运输业务,示范区还成功签约中商民生、新港洲等大宗商品贸易平台。
在调研企业和市场需求时,示范区贸易与合作部副部长张寅发现,当前,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受到各个成员国的重视,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首先就是各成员国相关立法和政策差异较大,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认知和接受度还存在一定落差。”根据近一年的实践,围绕法律支持,示范区建立了法律服务委员会,被授予全国首批法律服务交流合作基地;设立国际仲裁机构,组建涉外审判巡回法庭,已开庭审理涉外案件3起。
围绕金融支撑,启用金融服务中心,与国开行等10家进驻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总规模100亿元的上合1号基金,已完成一期10亿元资金募集并正式运营;青岛农商行与俄罗斯团结银行签订互设代理行协议,畅通结汇渠道。
变革带来强大的“磁吸力”。当前,示范区已吸引境内外40个重点合作项目签约落户,京东、传化物流、中集冷链、阿法拉伐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 制度创新推动“一把手”明责担当抓落实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