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缆、供水等城市管线分别埋在地下,一旦需要维修或变动,工作人员只能将马路开膛破肚。可当这些管线有了“新家”——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更新、建设和维护的场景将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
4月8日10时许,在青岛市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的施工现场,随着大型起重机械的吊起、转身、下放,一段高4.5米、宽11.35米、重达61吨的预制综合管廊完成安装。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将于今年底实现主线通车。届时,这条青岛主城区南北交通“大动脉”之下,将建成一条长度超过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如同一条城市“地下生命线”,维持着沿线区域水、电、热等的正常供应。
在施工现场,青岛城投工程建设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政事业部副经理孙茂金向记者描述了唐河路—安顺路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的应用场景:打开出入口拾阶而下,进入地下综合管廊,视野豁然开阔,管廊双舱宽敞明亮,可供人员自如行走,电力电缆、通信线缆、热力管道、给水管道和再生水管道等5类管线有序排列,延伸至远方。如果需要对管线进行维修,运维人员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就能找到问题所在并直接进行检修。
作为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青岛市近年来超前布局、科学谋划,地下管廊网已然实现多点开花。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管廊达160公里,其中综合管廊121公里,缆线廊(主要为电力管廊)39公里。目前,全市已入廊管线全面涵盖给水、再生水、雨水、污水、热力、电力和通信等,总长度超1000公里。
这些地下综合管廊,配置环境监测及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智能化通信系统。目前,青岛市级地下综合管廊监管平台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为城市“地下生命线”的运维装上了“智慧大脑”。
在胶东国际机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出管廊内各系统的运转情况。据介绍,胶东国际机场综合管廊内布设的400多个摄像头和成千上万个各类传感器,如同眼睛和鼻子,可将各类数据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气含量、有害气体含量、温度、湿度等数据异常或者发生管道泄漏、雨水倒灌等紧急事件,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同时自动启动应急程序,开启通风、排水等相关设备。
与此同时,来自胶东国际机场等多个分控中心的数据,又会实时地传送到市级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总控平台。这个市级总控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地汇总分析各个分控中心的环境监测、入廊管线、故障维修、设备养护、报警分布等实时数据,构建起全市管廊数据一张图,实现对全市综合管廊全天候、智慧化的统一运维监管。
如今,围绕新技术新理念,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施工,也正向绿色环保和产业化快速推进。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综合管廊总量的50%,便创新性使用了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建筑方式。
孙茂金介绍,与以往地下管廊先开挖地基再进行现场浇筑的线性施工不同,装配式管廊的构件可事先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和拼装施工,实现了地基开挖和预制并行施工,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50%,现场作业人员减少约60%。此外,由于预制件在生产阶段采用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施工工艺,所以装配式综合管廊还具有质量可靠、稳定受控、节能环保等优势。
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总体要求,聚焦产业创新,积极推广预制拼装等新材料新工艺,助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品质。
4月8日10时许,在青岛市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的施工现场,随着大型起重机械的吊起、转身、下放,一段高4.5米、宽11.35米、重达61吨的预制综合管廊完成安装。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将于今年底实现主线通车。届时,这条青岛主城区南北交通“大动脉”之下,将建成一条长度超过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如同一条城市“地下生命线”,维持着沿线区域水、电、热等的正常供应。
在施工现场,青岛城投工程建设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政事业部副经理孙茂金向记者描述了唐河路—安顺路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后的应用场景:打开出入口拾阶而下,进入地下综合管廊,视野豁然开阔,管廊双舱宽敞明亮,可供人员自如行走,电力电缆、通信线缆、热力管道、给水管道和再生水管道等5类管线有序排列,延伸至远方。如果需要对管线进行维修,运维人员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就能找到问题所在并直接进行检修。
作为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青岛市近年来超前布局、科学谋划,地下管廊网已然实现多点开花。据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管廊达160公里,其中综合管廊121公里,缆线廊(主要为电力管廊)39公里。目前,全市已入廊管线全面涵盖给水、再生水、雨水、污水、热力、电力和通信等,总长度超1000公里。
这些地下综合管廊,配置环境监测及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智能化通信系统。目前,青岛市级地下综合管廊监管平台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为城市“地下生命线”的运维装上了“智慧大脑”。
在胶东国际机场综合管廊监控中心,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出管廊内各系统的运转情况。据介绍,胶东国际机场综合管廊内布设的400多个摄像头和成千上万个各类传感器,如同眼睛和鼻子,可将各类数据实时传回监控中心。一旦管廊中氧气含量、有害气体含量、温度、湿度等数据异常或者发生管道泄漏、雨水倒灌等紧急事件,监测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同时自动启动应急程序,开启通风、排水等相关设备。
与此同时,来自胶东国际机场等多个分控中心的数据,又会实时地传送到市级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总控平台。这个市级总控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地汇总分析各个分控中心的环境监测、入廊管线、故障维修、设备养护、报警分布等实时数据,构建起全市管廊数据一张图,实现对全市综合管廊全天候、智慧化的统一运维监管。
如今,围绕新技术新理念,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施工,也正向绿色环保和产业化快速推进。唐河路—安顺路打通工程综合管廊总量的50%,便创新性使用了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建筑方式。
孙茂金介绍,与以往地下管廊先开挖地基再进行现场浇筑的线性施工不同,装配式管廊的构件可事先在工厂进行预制,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吊装和拼装施工,实现了地基开挖和预制并行施工,工期较传统模式缩短50%,现场作业人员减少约60%。此外,由于预制件在生产阶段采用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施工工艺,所以装配式综合管廊还具有质量可靠、稳定受控、节能环保等优势。
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总体要求,聚焦产业创新,积极推广预制拼装等新材料新工艺,助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