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山东卷试题评析
9日,2013年高考结束。山东省教育厅、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立即组织驻济相关学科专家对今年高考各科试题进行了分析解读。6月9日晚,省招考院公布了相关专家的权威点评。
语文
贴近时代,不乏出新之处
语文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重视审美性与人文精神,较好实现了对考生语文基础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试卷在内容、设题等方面以稳、延续性为主,又不乏出新之处。
一、守正出新
今年考试试题不超纲,难易适中。在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选材语文特征典型,相关句子内容趣味横生,有很好的可读性。三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基本保持往年的思路,古文、古代诗歌也是如此。同时试卷中也有出新之处:
一是考查方式。例如第2题考查常用字的使用,将错字放在句中,一方面符合错字使用的常见情形,一方面对考生形成一定的迷惑。第16题填写关联词语,这是比较新的考法,用以检测考生的逻辑能力。
二是选材。试卷中现代文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与古文、古诗的选材对试卷风格影响很大。论述类选择的是关于中国艺术境界的论述,全文以中国画为据,论证过程清晰。古文第一次把古代“记”体引入高考试卷中,可以拓展学生关于古文文体的认知,表现了尝试与出新。
三是设题。关注论述文阅读规律,从文体方面加进设问,增加了试题的科学性,是新的亮点。
二、考查识记能力
语言类主要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识记能力。例如第2题考查正确使用字词,“箭拔弩张”中的“箭”应为“剑”。这个词的误用较为常见,但错误也是明显的。
三、提高人文情怀
今年的试卷从总体凸显了人文精神,比较集中表现于作文命题上。今年的作文题针对当前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从《咬文嚼字》中提炼出材料。具备以下特点:
(一)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外来文化、网络文化侵害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权威公共平台常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的错误;电台、网络等媒介谬误频出,选择这一材料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材料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可以联想到自己及身边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故事,从而尽快选择文体,立意设题,组织材料,进入写作状态。
(三)材料本身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杂志社求真求实,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知识;著名作家认真严谨,对社会、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数学
考查潜在素养和创新意识
数学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份试卷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题不难,难题不偏,“稳”以考查基础,“变”以考查能力,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具有良好的选拔和导向功能。
一、试卷保持相对稳定,平衡传承与创新
高考山东卷数学文、理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等都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第21、22题并列压轴。文理两科的解答题在题目设计上做到了入口宽、梯度合理,有利于不同程度的考生充分地发挥。
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适度创新。如文理科第12题,试题表面上以三元方程形式呈现,通过一系列巧妙转换,化为考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有机结合。
二、突出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
全卷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对要求较高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函数和导数的应用、圆锥曲线等主干知识均以解答题形式出现,达到了一定的考查深度和广度。在知识与信息的重组上呈现多元化,充分展现知识网络交汇点。如理科第14题绝对值不等式与几何概型的巧妙结合;第13题程序框图中“斐波那契数列”的渗透;第18题立体几何中“墙角”模型的呈现;第22题圆锥曲线中光学性质的蕴含等。
试卷体现能力考查主旨,有效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探索性问题、应用性问题、新情境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考查力度大,如第16题“正对数”问题来源于考生比较熟悉的对数知识,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活于课本”的思想和理念。该题“分类讨论”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落脚点,较好考查了考生潜在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通性通法,突出考查思想方法
2013年试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基础知识为重点,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突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如文科第22题的解题思路是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布列条件组,从而解决问题。
四、体现文理差异,兼顾版本区别
在基础题目的设置上,文科卷和理科卷中完全相同的仅有5道,题序也做了合理的布局。文理卷在数列、不等式、导数、概率与统计等知识的考查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各自展现独创性。如文、理第22题,载体都是椭圆,都考查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换元法等,但是理科卷的思维广度、深度要稍微大一些。
英语
考点都是常见内容,设题创新
英语试题考点都是中学常见常考的内容。在选材、设题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一定程度的创新,对中学英语教与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单项填空考点微调
今年没有专门考查词汇知识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基础的语法知识。同时突出了中学英语教学的几个重点和难点,其中第24、27题分别考查了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第31、35题考查了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第25、29、33题考查了非谓语动词的用法;第26、28题考查了状语从句的相关知识。
二、完形填空注重选材
完形填空题选用了一篇记叙文,考查了7个动词、6个名词、5个形容词、1个代词和1个连词,重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选择恰当词汇的能力,20个题目考查对象以实词为主。在干扰项的设计上,避免了干扰项与正确选项意义相反或相近度过高,而引起干扰性过弱或过强的情况。由于完形填空题选用的是记叙文,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故事梗概,整体难度不大。
三、阅读理解超纲词汇不多
阅读理解部分4篇文章体裁、题材各不相同,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阅读理解部分超纲词汇不多。
试题有考查主旨大意的,有考查推理判断的,有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也有考查事实细节的,20个题目中有18个以完整问句的形式出现。另外,C篇文章配了插图,有助于考生理解。
四、阅读表达注重能力
阅读表达题文章既考查了考生对段落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如76题),还考查了其利用上下文语境线索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如77题),及准确把握篇章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如79、80题)。第78题让考生用英语解释画线句子,这种首次出现的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五、写作试题贴近生活
今年写作试题是让考生回复一封电子邮件,该题要求考生首先解释未及时回信的原因,然后谈谈自己的假期打算,这样考生就没有现成的模板套用,需要按照题目要求自圆其说,这也是试题设计的巧妙之处。
基本能力
用题目叙说传统
基本能力试题内容丰富、考点新颖、设问巧妙,引导考生轻松作答。
一、试题素材丰富
试卷中包括艺术欣赏、生活常识、社会现象、图形解读等题目。“诗画一体”、“古人对联”“穿着变化”“汉字演变”等都在用题目叙说传统。
试卷中既有“羊角锤”“垫桌腿”“洁齿剂”“聚乙烯塑料”“地图符号”等生活化素材,也有“离子感烟器”“太阳能发电塔”“古代法典”等专业性素材与能力考查目标紧密结合。
二、考查观察生活
题干表述和推理设问让学生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进行推理判断。例如第3小题,先交代“茶寿”的来历,让考生推理“米寿”美称的涵义。
考查考生的体验和感受。例如,第7小题对“音乐情感和绘画”的体验比较,是对考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深入分析。
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7小题通过对联中历史人物事迹的概述来对各相关历史名人进行判断等。
考查考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例如,第23小题合理使用药物,于细微之处考查考生观察生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多种方式拓展考点
整份试卷不仅有20幅图片、十余处诗文,还有17个小题的选项配有图形或谱例。试卷含9个题组,内容相关隐形题组数有5个,学科融合题目数有6个,还包含综合文化类题目6个。题目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延伸、多方联系等方式拓展考点,考查考生不同方面的能力。
物理 紧密联系科技新发展
试题既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也注意在情境和设问上创新,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第21(2)题以霍尔元件为素材,设计实验测定霍尔系数。看上去离平常电学实验很远,但考查的又是平时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这正是题目立意新颖之处,对考生获取信息、对新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第36题以蛟龙号再创载人深潜新纪录为背景,考查气体性质和内能变化。背景素材凸显物理试题从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提炼情境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化学 强调考查思维深度
今年试题更加强调对考生思维深度的考查,不求全而求精、求透。
如第10题,以莽草酸的结构为载体,考查考生对乙烯、乙醇、乙酸结构特点及主要性质的迁移应用,进一步考查了考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与往年相比,许多试题信息量、思维容量都有所增大。如第11题中考查了四个基础实验的基本操作及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要求考生对每一个实验的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及典型仪器均有全面了解。
试题考查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际上是在间接考查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实验题的设计必然对那些真正动手做过实验的考生更加有利。
生物 联系实际考能力
试题注重将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如第3题以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免疫调节为情境,以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图示为信息,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征、特异性免疫机理以及细胞器的功能等为考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免疫调节、分子与细胞等基础知识解释机体对病原体的处理过程和原理。
该题需要学生对免疫调节有准确理解,而不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政治 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今年的一大亮点。试题注重从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选材,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感。
试题既注重从宏观层面的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入题,例如国务院机构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和平发展道路、公民道德建设等;也注重从中观、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切入,例如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梦想与行动、科技发展与公民政治生活、交通文明等,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 重视原始史料引用
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试题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减少了观点性、史论类材料的使用。
如第9题《周礼·考工记》、第10题《汉书·食货志》、第11题清宫档案史料、28题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36题孙宝琦致清内阁电报等,这些原始性材料更为客观,给考生以历史真实感,体现了历史求真求实的特点。同时,它更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更便于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
另外,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例如第29题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产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生活的距离。第35题的宋代话本材料,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这些材料在试题中的使用,也凸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地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年试题大多反映或隐含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倡导学以致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第26题第(4)小题对“宁夏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考查,关注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第27题,以巴西的甘蔗生产乙醇为背景,既考查了区域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又关注了能源问题及其粮食安全问题;第32题,考查了旅游生态、旅游时应注意的事项,关注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情感和全球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