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学习宣传研究热潮 让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徐向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绵延数千年而文脉不绝、屡挫屡奋而历久弥新的伟大文明,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文明之林。但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华文化处于弱势状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受到削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仍处于主导地位,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总体上还没有根本改变。
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要有经济的强盛,更要有文化的繁荣。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建设一大批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县为基础。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名人辈出。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一样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切实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像研究经济建设规律那样研究文化建设规律,像重视经济建设那样重视文化建设,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贡献。
准确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傅绍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提出文化建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根本任务,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和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
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它影响着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安危,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中,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说核心价值发挥着主导作用,体现文化的本质,决定文化的性质和走向。因此,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抓住了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关键。新闻媒体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才能突出主旋律,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新闻工作者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才能在各种文化思潮面前保持清醒,增强辨别能力。
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我们要认清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结合时代要求、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全面、协调、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先模人物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格化体现,以人伦道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儒学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大力弘扬先模人物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模的风尚。要把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做新闻,使宣传报道贴近人,感染人,入耳、入脑、入心。
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张 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对文化改革发展,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社科理论届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按照省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有所作为”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切实加强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研究。要组织全院领导干部加强对本次会议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用好,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我院理论研究的优势,结合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化对文化强省有关理论问题的调研,确立一批院重大课题,集中全院有关研究力量攻坚克难,多出精品力作,为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重要特征与内在联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有效路径,推动“文明山东”建设。
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时代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切实加强对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研究。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山东工作的实际,加强对山东转方式调结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山东实施黄、蓝战略等重大、重点、热点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决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商志晓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是我们党适应世界发展要求作出的自觉而积极的回应,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既是其利润和财富之源,又成为其产业全球扩张的利器,而且其文化传媒集团已成长为跨国运营的国际文化传媒巨头,占有全球70%左右的文化贸易份额。而我国由于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二是在政治多极化的进程中,文化因素日渐突出。我国在经济、外交上逐渐居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但仍不断遭受来自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的“妖魔化”困扰,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一强一弱”、“一硬一软”现状不无关系。这种状况需要尽快改变。
三是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拓展民族文化发展空间的任务更为艰巨。尽管价值观念并存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但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并非处于同等地位,西方文化价值仍处于强势地位。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我们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文化改革与发展,更是我们自身提高综合国力的现实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具有附加价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等鲜明特征的文化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同样丰富。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创造力,以优秀文化、先进理念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国民素质和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捍卫我国“文化主权”,强化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
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省委党校副巡视员、教授 魏恩政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文化之于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关键取决于两个力量:凝聚力和创造力。民族的文化,传承着全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
第二,文化之于国家。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渗透到其他要素之中,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其它要素的作用,并作为软实力在对外关系中发挥着更持久的渗透力。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第三,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塑造着、培育着新人,提供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价值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的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正是为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的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第四,文化之于民生。从今天我国人民需要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精神文化的需求,一个生态需求,已经日益突出,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已经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代表和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我们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和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
繁荣社会科学建设文化强省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周忠高
社会科学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科学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以科学、务实、管用、有效的社科工作业绩,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科学要坚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积极利用社科普及周、齐鲁大讲坛等科普品牌,加强宣传普及,推动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取向,大力推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要面向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面向山东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研究主攻方向,尤其要加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山东社科论坛、社科评奖、课题立项等研究载体的龙头作用,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社科人才和优秀社科成果走出去工程,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社科交流,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感召力和影响力。
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为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科学工作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正确把握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界限,敢于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努力创造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强专业优势思想库和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与实际相适应的社科体系,为文化强省建设服好务。
做大做强优秀文化品牌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韩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从理论上阐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省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沛厚重,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盛誉,齐鲁文化、红色文化、滨海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绚烂多姿。
山东作为全国首批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已经做出了加快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工作部署,把建设文化强省与经济强省摆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我省的文化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省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增强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在积极推进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世界各类文明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挖掘齐鲁文化独特价值,弘扬山东精神,提升全省文化综合实力。
要进一步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体制藩篱,切实解决好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文化市场开放和管理,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优秀文化品牌。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激励等体制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