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取代听证会合适吗?
近日,甘肃兰州在没有举行听证会,只开了个座谈会的情况下,正式上调天然气供热价格,涨幅近30%。价格听证虽未必会取得理想效果,但总是必须履行的一个民主程序。听证会有利于公众向政府的决策提出意见,直接关系到制定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落实政策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现代决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听证制度需要“制度性修复和完善”,而不是“被驱逐”、“被淘汰”。
企业“家规”不能无视法律
近日,沈阳某百货公司向全体员工发放了一份“健康保证书”,并责令必须签字。保证书规定,员工上班时发病需保证与公司毫无关系,自愿承担一切后果。企业制定的“家规”,必须“合法”。“健康保证书”背后,是企业中员工权益的弱势地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理应是员工的保护法。“规则的生命在于执行”,法律亦然。只有监管到位,才有权利落地。
别让好政策卡了壳
针对物价高企,陆续有地方宣布,对当地困难群体发放物价补贴。50元或者100元的物价补贴,单看并不多,却是对困难群体最直接的帮助。不过在补贴审批、下放的过程中,流程要更简化些,速度更快些,让需要帮助的人尽早得到政策的实惠,千万别在执行环节卡了壳。转眼年关将至,希望低收入家庭能够及时享受到政策的好处,别让实惠因为执行迟到。
给房落户并非吸引人才首选
只要不违反法律和政策,各地想方设法吸引人才没什么错。但是,即使排除把人才房列为“保障房”是否有失公平的争议不谈,房产、户口之类的硬件条件,也并非人才选择服务地点的首要因素。更多的人才看重的是事业是否有广阔的发展环境,换句话说,其着眼点更在于当地能否助其做大做强事业——如果有这样优越的“软环境”,事业获得极大成功,像住房、户口、子女优质教育之类,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看住钱袋子才能保住菜篮子
要稳住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一方面是看住价格。看住价格的根本目的仍然在于保护基本民生,维持百姓生活质量不受到过多影响,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住工资。这次物价上涨虽说是结构性的,有国内外的诸多因素影响,但物价上涨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工资收入理应跟着“水涨船高”,这样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这个角度说,要保护百姓的菜篮子,一方面是加强价格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工资立法。在通货膨胀的时代,工资立法就是要让工资盯住物价上涨。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