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共生、引领,山东新材料“链”出新动能
海报新闻记者 张大卫 周凌峰 济南报道
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基石,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9月2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一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记者见面会“链出新动能”专场,聚焦新材料这一高新技术竞争的基石领域,邀请威海光威复材、泰山玻纤、泰和新材、烟台正海磁材四家重点企业,解码山东新材料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进阶之路,展现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力量。
打破垄断的“山东硬实力”
新材料产业的突围,始于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坚。山东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刃,在多个战略领域撕开国外技术封锁的缺口,书写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答卷。
威海光威复材是这场突围战的先行者。本世纪初面对国外在碳纤维领域“产品、技术、装备”三重封锁,这家民营企业毅然进军高科技领域,2005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的企业,一举改写世界碳纤维格局。
如今,光威复材已构建全系列碳纤维布局,拥有1000余项授权专利,其自主研发的风电叶片碳梁助力全球最长126米叶片落地,年支撑碳减排超2900吨,从航空航天到低空经济,碳纤维这一“21世纪新材料之王”在山东实现了多场景落地。
泰山玻纤则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划出“超车线”。作为国内首条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的诞生地,其产能规模达155万吨/年稳居全球第二。面对AI产业浪潮,泰山玻纤前瞻性布局低介电、低膨胀玻纤研发,成为全球唯一集齐四大核心电子玻纤技术的企业——不仅是全球第三家掌握第2代低介电玻纤技术的企业,打破美国、日本垄断,更以低膨胀玻纤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全球仅两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之一,为AI服务器、高端芯片封装提供了自主安全的材料支撑。
泰和新材与烟台正海磁材则分别在高性能纤维与稀土永磁领域树立标杆。
泰和新材从1987年起步,填补氨纶、间位芳纶等5项国内产业化空白,攻克发光纤维等5项全球空白,其芳纶涂覆锂电隔膜破膜温度超400℃,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筑起防线。
正海磁材作为“新能源汽车钕铁硼永磁体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以无氧工艺、晶界扩散等核心技术将重稀土使用量降低80%,2024年全球每3辆汽车就有1辆装载其磁钢,让“磁王”钕铁硼成为绿色能源革命的关键推手。
协同共生的“山东新生态”
新材料产业的壮大,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共振。山东以“链主”企业为牵引,构建起“技术引领—产能支撑—场景拓展”的全链条生态,让创新活力从单点爆发转向系统涌现。
光威复材的“小麦理论”生动诠释了这种生态逻辑:碳纤维是“小麦”,预浸料是“面粉”,下游制品是“馒头面包”,而光威不仅实现了从“小麦到馒头”的全产业链覆盖,更自主研发全套生产装备,成为“既种麦、又磨粉、还造机器”的全能型链主。其建立54个基层职工创新工作室,研发投入常年占比10%,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格局,同时联动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培育出国内唯一完整经历碳纤维全环节的研发团队,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
泰和新材则以“延链补链”强化生态粘性。一方面向上布局精细化工原料项目,减少对外依赖;另一方面向下开展芳纶高端应用深加工,2025年9月开工的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中试基地,更打通了“实验室技术到量产”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通过“双招双引”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泰和新材正推动形成以芳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发展与区域协同的双赢。
正海磁材则扮演了稀土资源“价值转换器”的角色。作为产业链中游核心,其将上游稀土资源通过高端工艺转化为支撑新能源、智能化的永磁材料,同时布局稀土回收再利用,构建循环经济模式。而泰山玻纤通过泰安、邹城、淄博和太原四大基地布局,将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既带动了国内玻纤制品加工产业,又通过与全球客户的深度合作,反哺技术迭代,形成“全球市场、本地创新”的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的“山东新担当”
站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风口,山东新材料产业正以更前瞻的布局,锚定新能源、AI、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未来竞争力。
在绿色发展赛道,山东企业以材料创新响应“双碳”战略。
光威碳纤维助力风电装备大型化,正海磁材支撑新能源汽车与风电电机高效运转,泰和新材开发生物基芳纶、推进废旧纺织品回收,泰山玻纤的绿色保温建材为建筑节能提供方案,让新材料成为“减碳利器”。
在高端制造赛道,山东材料正支撑“中国智造”升级。
泰山玻纤的低介电玻纤保障5G与AI信号传输,正海磁材的精密磁体赋能工业机器人与航空航天,光威的碳纤维复材应用于AR-500无人机、“新伊敦”轮研制翼型风帆,泰和新材的芳纶纸让高铁、风电设备更轻量化,从基础材料端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记者见面会不仅是山东新材料成果的展示,更是其产业战略的宣告。以技术创新打破壁垒,以产业链协同筑牢根基,以场景拓展打开空间,从“黑黄金”碳纤维到高价值稀土永磁,从高性能芳纶到高端电子玻纤,山东新材料正以“硬实力”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筑牢“山东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