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山东是教育大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万所,在校生超过2200万人,教职工近170万人。近年来,山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高等教育积厚成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为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中的基点作用,山东多措并举:
实施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加快优质普惠发展。稳步提升“公办率”。加大公办资源供给,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举办为公办园。加快建设“优质园”。提高新设幼儿园审核条件,新设幼儿园应达到《山东省幼儿园办园条件标准》Ⅱ类及以上标准。推进镇村“一体化”。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辖区内公办幼儿园的一体化管理。提升保教“科学性”。加强园长队伍专业化建设,新任职园长应有幼儿园工作经历。
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科学优化布局。在平稳应对小学入学高峰后,强化班额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深化强校扩优。采取优质学校集团化、联盟化托管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辐射带动,抬高发展底部,抓一所优一片。推进强镇筑基。实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系列工程,2027年所有乡镇驻地学校均达到省定II类以上办学条件标准。加快均衡创建。以市为主,编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规划,2030年全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覆盖。
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加快优质特色发展。扩大公办资源供给,加快推进公办普通高中学位扩容。促进县中全面提升。加大县中支持发展力度,建立薄弱学校帮扶共建机制,推动每县至少建成一所优质公办县中、布局建设一个省级或市级学科基地。巩固“地方专项计划”招生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加农村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
近年来,山东锚定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勇当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上,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双减”三年攻坚圆满完成;县域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获批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76.2%提高到94.1%;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超9500万人次;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3年,为山东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将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培养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到2027年,山东基本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机制,不断扩增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切实为教育强省建设增动力、添活力。
(综合大众日报、山东发布、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