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达到88%以上

2023-06-14 16:10:2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14日讯(记者 吴晓慧)6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情况,解读《关于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

  2022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印发实施《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现代水网建设。5月26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加快推进先导区建设、全面构建山东现代水网的动员令。6月4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对先导区建设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提出的多项举措在山东治水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意见》明确,加快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要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水网+”行动,构筑水安全保障网、水民生服务网、水生态保护网,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内河航运示范带、文旅融合示范带、绿色发展示范带,推动形成“三网四带”总体格局,提升现代水网综合效益,为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贡献力量。《意见》提出,到2025年,省级水网覆盖范围达到88%以上,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水安全保障更加坚实,重点防洪保护区、重要河段达到规划防洪标准,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达标率达到77%以上;水民生服务能力全面增强,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90%;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争取达到70%,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清零;水网融合拓展领域日益宽泛,四个示范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发展新业态逐步形成。

  副省长陈平介绍,围绕构筑“三网四带”总体格局,《意见》明确了七个方面具体任务:

  在聚力“水网+防洪安全”、筑牢水安全保障网方面:统筹保障防洪安全和雨洪资源利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枢纽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全面优化防洪减灾工程布局,构建完善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筑牢安全度汛的坚固堤坝。

  在聚力“水网+民生改善”、织密水民生服务网方面:积极推动现代水网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统筹实施一批引调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夯实粮食保障基础;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和维护农村河湖水系健康为重点,全面提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和均等化水平。

  在聚力“水网+生态环保”、构筑水生态保护网方面: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抓好水污染整治、生态流量保障、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推动河湖生态复苏、人水和谐共生。

  在聚力“水网+乡村振兴”、建设水美乡村示范带方面:着力改善提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全区域、整流域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幸福河湖,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水美乡村。

  在聚力“水网+交通运输”、建设内河航运示范带方面:协同推进水网与内河航运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和联接省会、贯通鲁中、河海联运的小清河陆海新通道,实施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航道升级改造,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航运用水需要,实现成本节约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在聚力“水网+文化旅游”、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带方面:充分挖掘水文化潜力,加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谋划建设一批遗产保护标志性工程;以黄河、大运河、小清河等为重点,统筹河、湖、库、渠、塘等水利风景资源,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集群;推出一批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因地制宜打造水利旅游景区景点,培育壮大涉水文旅市场,实现以水兴旅、以旅彰水。

  在聚力“水网+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带方面:将水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一体谋划、协同推进水利机械装备制造、抽水蓄能、饮用水产业、生态渔业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水经济,充分挖潜盘活涉水产业市场。

  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意见》从组织领导、资金筹措、用地用海、改革创新、工作激励等5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保障措施。

  陈平介绍,总体来看,《意见》在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内容措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更好地推动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强水网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的保障作用和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山东将深入贯彻《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根据《意见》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加快推进先导区建设,着力推动“水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水网综合效益。

  一是全力抓重点工程,促进水网互联互通。以补网、联网、强链为重点,坚持“纲、目、结”并举,以“纲举”打通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以“目张”畅通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以“结强”做大控制性调蓄工程,全力加快水网工程项目建设。对先导区建设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推动落地落实。对今年计划实施的471个重点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破堵点、抢进度,抓质量、保安全,确保年底前完成600亿元投资目标。同时,做实后续项目谋划储备,推动形成项目滚动接续机制,为未来规划建设创造条件、预留空间。指导市县加快构建区域水网体系,提升省市县三级水网协同建设水平。

  二是全力抓管理创新,增强水网调控能力。注重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水网工程运管体制,探索推动骨干调水工程、重大枢纽工程等实现省级统一调度管理,提高水网运行效率。注重技术创新,加快建设胶东调水等5处国家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项目,推进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相融合,精心打造智慧水网。注重改革创新,着力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加快实施国家和省级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促进水网良性运行。

  三是全力抓功能融合,提升水网综合效益。实施“水网+”行动,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民生融合发展,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着力构建“大水利”工作格局。大力支持发展“水经济”,利用引调水工程、河道综合治理、美丽幸福河湖等建设成果,促进内河航运、文化旅游、抽水蓄能等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沿线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水美乡村建设。全方位推动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推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庞燕蕾柠
新闻关键词:水网建设达到发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