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56人以上大班额动态清零 课后服务惠及826万学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自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推进一系列教育重大民生工程,其中,义务教育“有学上,上好学”目标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成为首批全国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
义务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山东是教育大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人口达到1800多万。近年来,山东省教育厅破解了一系列群众关注的民生难题,山东基础教育发展稳居全国第一阵营。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威海市锦华小学近七成生源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在工厂上班,家长接送子女不及时,也不方便,面对这种情况,自2016年5月起,该校推出课后延时服务,其中既有“听、说、读、写、算”等基础课,也有学生喜爱的“乐学园”拓展课。不花一分钱,学生就能自主选择二胡、笛子、舞蹈、国画、软笔书法、编程、冰壶、茶艺文化等49门课程。
“五年来,我们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覆盖的人数日益增加,从最初的两个班级参与,到如今几乎覆盖全校近1300人,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有效减轻,上了拓展课的孩子更自信了。”据威海市锦华小学副校长谷昭华介绍,家长们也从中获益,既让孩子学到了公益特色课,还解决了“三点半”放学的接送难题,负担大大减轻。
威海市锦华小学的新变化,是山东全省小学课后服务的一个缩影。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起,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小学家长“三点半”接送难题。截至目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应开尽开、有需求的学生实现了应保尽保,惠及826万名中小学生。
与此同时,山东还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全程网办”。针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报名入学材料多、手续繁等问题,最大限度压减证明材料。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实际办理程序复杂繁琐且有关单位无法证明的、可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一律取消。2021年,此举惠及全省260万个家庭。
“大班额”话题是民生关注焦点。五年来,山东累计投入资金2000亿元以上,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600万以上,56人以上大班额动态清零,残疾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大幅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以上。
“入学报名、课后托管、接受优质教育……这些看似小事,却是关系群众满意与否的大事,也是必须要办好的民生要事。”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是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出发,来提升教育服务温度。
高考改革: 为全国提供“山东样板”
距离2022年夏季高考不足20天,今年将是山东新高考落地的第三个年头。作为高考大省,山东自2016年3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最终平稳落地,为全国高考改革提供了“山东样板”。
高中阶段学校是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教育领域。按照山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自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夏季高考考生的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即“3+3”。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还意味着全省学生全面实行“选课走班”。
面对选课走班,各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因地制宜。比如,青岛五十八中采取的是“定二走一”的上课方式,也就是把选择其中两门同样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另外一门课会在每周固定时间统一进行走班授课。
与传统高考的“一刀切”不同,山东新高考强调全面性、多元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这就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落地两年以来,山东新高考不仅增强了高校在招生选拔、专业建设上的紧迫感,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促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不单纯靠分数,还要看综合素质。”在山东新高考落地实施第一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邓云锋曾言:“压力很大,因为每一个变化都牵扯着每一位高考学子。”
比如外语考试,山东首次将听力和笔试分开。“因为每年暑假都是汛期,山东省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每年都有学生因为天气原因影响到听力考试。现在听力考试放在每年1月份,增加到两次考试,尽量让学生以平常心对待。”邓云锋说。
在招生录取环节,山东根据新高考改革需求,对高考报名、选课、考场编排、网上评卷、填报志愿、录取投档进行了全过程流程再造和提升。尤其针对“专业(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开发了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大大减轻了志愿选择和筛选的困难,提高了填报效率和准确性,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高等教育: 为经济发展服务助力
据山东省教育厅消息,山东高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山东重大发展战略目标,适时调整本科专业。通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承担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山东农业大学的孔令让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经过多年攻关,该团队首次完成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克隆及抗病机理解析,突破了抗赤霉病种质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山农48,把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Science》上,这也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Science》文章。
攻克小麦赤霉病的20年间,因为一直没有出大成果,孔令让及其团队深感“压力山大”,但学校给予包容,这一宽松环境鼓励他们坚持干下去,坚持让他们赢得了最后的成功。“我们现在穿衣吃饭都不愁,但这并不能说明咱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就高枕无忧了。我国是十四亿人口大国,粮食自给是头等大事。正因为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不断攻克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把国家的种业搞好,把我们的粮食安全搞好。”孔令让说。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孔令让团队,只是山东高校诸多科技人员中的一个缩影。放眼全省,目前高校有科技人员8万余人,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比例,大体上占据了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