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布会
[2017-1-23 15:00]鲁网:省政府定于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上午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和省发改委、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届时本网将会进行直播。
[2017-1-24 10:00]魏长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今天,我们邀请省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魏华祥先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赵锋先生,省统计局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兴慧先生,介绍201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和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
现在,请魏华祥副秘书长介绍相关情况。
[2017-1-24 10:01]魏华祥:一、2016年我省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700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7.3%,上半年增长7.3%,前三季度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29.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0410.0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1669.0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构成为7.3:45.4:47.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年粮食总产量940.1亿斤,比上年下降0.3%,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其中,秋粮471.1亿斤,下降0.4%。猪牛羊禽肉产量764.7万吨,增长0.3%。
(二)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大力推进“1+22”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增强传统行业发展活力,培育壮大工业新动能,带动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5%,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4.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5%。分三大门类看,采掘业增加值下降12.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5%。
(三)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9:50.8:47.3调整为1.8:52.4:45.8。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323.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稳中有升。扎实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培育消费热点,畅通电子商务双向流通渠道,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447.9亿元,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197.9亿元,增长11.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244.0亿元,增长13.7%;商品零售27401.7亿元,增长10.0%。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去产能方面,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积极稳妥化解“5+4”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四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达到两年来最高值。去库存方面,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2%,待售面积下降2.3%。去杠杆方面,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4%,比9月末降低0.3个百分点。补短板方面,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1%,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六)外贸增速领先全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培育跨境电商等外贸新增长点,进出口增速居全国前十大外贸省市首位。全年进出口总额15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出口9052.2亿元,增长1.2%,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进口6414.3亿元,增长6.8%。
(七)财政收入保持稳定,货币信贷稳步增长。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培植税源,以提质增效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60.2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4212.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9%。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5243.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5%。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6180.3亿元,比上年多增76.1亿元。
(八)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12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54元,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1495元和9519元,分别增长8.3%和8.8%。
(九)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持续深化价格改革,不断完善价格机制,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涨幅比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3.6%,衣着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4.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9%。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改善的带动下,工业生产者月度同比价格自10月份开始持续回升。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1.5%和2.0%,降幅分别比上年缩窄3.3和3.0个百分点。
(十)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其他农村地区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946.6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02%,比上年提升2.01个百分点。
[2017-1-24 10:11]魏华祥:二、主要做法
(一)“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19家地炼企业通过原油进口现场核查,获批总量6265万吨,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302万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库存水平趋于合理;开展“工业个性化定制生产”试点示范和农产品惠民“三进”工程,工业品和农产品去库存有所加快。通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金等途径降低企业杠杆率,设立了省直投基金,推动发行企业债券35支、规模363.3亿元。在税费、融资、物流、电价、社保等方面,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开工建设了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鲁南高铁、潍莱高铁、济青高速公路扩容、“外电入鲁”输电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全年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4家,达到179家,省级技术中心新增225家,达到1524家。46个农业产品行业转型升级方案出台实施。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工业新动能保持较好增长势头。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全国9件获得金奖产品(作品)中,我省就有4件。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000亿元以上。工信部发布全国首批6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我省就有13家,居全国第一。电子商务、软件信息、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消费总额突破8000亿元。
(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削减省级权力事项227项;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4.8%,其中企业增长27.4%。加快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部门间数据共享。出台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与国家服务平台顺利对接。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期)基本建成,“信用山东”网站运行良好,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初步建立。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一级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高管人员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公司治理实现规范运作。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投资运营公司增至13户,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范围持续扩大。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完善,稳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有序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快推进。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启动实施。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如期完成。
(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外贸前十位省市中,我省进出口、出口、进口增幅均居第一。出口企业新增7833家,新增出口544.3亿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6.1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战略高层对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山东之夜”、跨国公司山东行、香港山东周等重要经贸活动。全省实际到账外资1110.7亿元,增长9.8%,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63个。实际对外投资862.3亿元,增长1.4倍,其中境外并购中方投资额增长2.8倍。海尔、潍柴、金正大等山东企业,在海外收购制造业先进业务模块和世界著名品牌,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五)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得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启动。住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政府服务和监督延伸到乡镇。开工老旧住宅小区整治项目1727个,惠及85万户;棚户区改造53万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5.9%;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实现宽带进村和动力电村村通。完成401万户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拥有取暖设备的农村住户比重达到83%。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广泛参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积极支持德州等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进展较快。扎实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18.24亿元,援助项目370余个。
(六)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50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78.9%。精准脱贫成效明显,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1万人,超额完成120万人年度任务。连续第五年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0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每月提高190元。城镇低保平均标准每人每月增加23元、达到495元,农村每人每年增加415元、达到3806元。着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新建改建学校1830所,新聘教师7.5万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858.4万平方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45元。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52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预计文化产业完成投资3300亿元,增长18%左右。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平安山东、食安山东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补偿制度和城际间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建立。全年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3.2%、8.4%、22.2%、7.3%。能源结构不断改善,新能源装机达到1580万千瓦,占省内电力装机比重达到14.4%,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巩固提升流域治污成果,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7%,氨氮平均浓度改善10.8%。平原区地下水位同比上升0.18米。采煤塌陷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完成植树造林196万亩。
总的来看,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开始显现,主要先行指标持续走强,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微观主体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平稳向好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但也应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稳中向好基础仍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今后一个时期,应以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各项工作,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巩固经济平稳向好的势头,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7-1-24 10:21]魏长民: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17-1-24 10:22]大众日报记者:请问魏副秘书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省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从目前来看,我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展情况如何?
[2017-1-24 10:22]魏华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新形势下抢占发展先机、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对促进山东改革创新、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在推进过程中,全省各级各部门细化责任分工,创新思路举措,推动我省“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去产能方面,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以“僵尸企业”为抓手,稳步去除低端无效产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煤炭、化工“5+4”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制定了全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工作方案。截至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铁270万吨、粗钢270万吨的去产能年度任务;淘汰煤炭产能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1%;电解铝、平板玻璃、子午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去库存方面,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等,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制定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了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年全省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4个月,已经进入9-16个月的合理区间。积极推进工业品和农产品去库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以上。
去杠杆方面,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本金比重等途径,稳步降低企业杠杆率。2016年,全省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5794.7亿元,增长26.2%;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
降成本方面,出台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意见,围绕税费、电价、融资、物流、社保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为企业减负增效,全年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600多亿元。
补短板方面,聚焦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扭住基础设施完善、精准扶贫脱贫等重点难点问题不放,持续用力、持续推动,2016年全省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等投资增幅均达到20%以上。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省将采取正确方略和有效办法,坚定不移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巩固深化、持续扩大阶段性成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供给质量明显提升。
[2017-1-24 10:26]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魏副秘书长,您认为2016年支撑山东经济运行态势的动力源是什么,又有哪些新的变化? 谢谢。
[2017-1-24 10:27]魏华祥:好的。您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反映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伴随着增速换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都在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也必然发生较大转换。应当说,新动能与旧动能是辩证统一的,新动能的出现需要强大的旧动能支撑,旧动能的提升变革也需要新动能的带动。从我省看:
2016年,我省主动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扎实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和完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一是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迈进。按照省委、省政府“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落实“17+6”重点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积极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不断加大财税、金融、土地政策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下,全年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7%,高于第二产业10.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我省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已具雏形。
二是工业加快向中高端推进。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提出的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要求,着力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工业整体竞争力。装备工业做优做强,成为引领工业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7.6%,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显示了强劲增长势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行业看,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8.2%、6.6%,依次比上年提高5.0、4.4、0.6个百分点。强化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分三批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电子及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均实现9%以上的增长。传统重点行业焕发新活力,积蓄了新动能。通过去产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及节能、环保等综合施策,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制造、化工等传统重点行业生产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分别增长26.0%、9.6%、8.4%和8.2%。
三是内需调优调高带动力加大。为了化解当前表现较为突出的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我省注重从供需两端发力,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优化调整需求结构。促转型投资增长加快。“5+4”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放缓,全年仅增5.4%。其中,船舶、平板玻璃、炼油行业投资分别下降30.1%、28.2%、16.7%。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增长8.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7.7%,技术改造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其中,装备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技改投资的3成以上,消费品工业技改投资近占1/4。以增量调整推动产业链向两端拉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消费升级发挥引领作用。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健康、居住等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全年居民人均四项支出增长11.5%,占居民消费支出的54.2%。书报杂志、文化办公用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中西药品、家具、汽车等升级类相关商品均呈现旺销态势。旅游休闲持续升温,全年居民人均出游3.43次,增长10.1%;消费总额超过8000亿元,增长13.7%。
四是绿色节能动力持续增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制造,整体节能水平提高,火力发电、原油加工、粗钢、水泥、平板玻璃、氧化铝、合成氨、造纸等重点用能产品单耗下降,火力发电、热电联产、原煤入洗、炼焦与制气、炼油及煤制油等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升,能源领域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实现了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7%的目标任务,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2%。能源结构不断改善,全年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的14.3%,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180.1亿千瓦时,增长8.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10.9%和73.2%。
五是创新创造创业态势活跃。我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放管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力增效,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增加了新动力。科技创新效果持续显现。启动实施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设立,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步入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新增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2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9家。全年我省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33件,比上年增长29.2%。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保持良好增势,实现增加值增长7.8%,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随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创业活动更趋踊跃。全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43.2万户,日均登记3977户。新登记企业51.3万户,增长26.8%。其中,私营企业增长27.2%,占新登记企业的98.1%,新创业企业明显增多。
六是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坚持把发展新经济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总抓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产品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成长,新兴动能持续集聚。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活力凸显,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3.7%,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增势明显好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渗透到传统产业领域,“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正逐步改变相关行业的供需格局,促进社会效率大幅提升。网购、快递、移动支付等改变了社会消费方式,线上消费高速增长,全年商贸流通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45.3%,快于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37.9个百分点;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 12.1亿件,增长64.2%。信息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健康养老消费、在线医疗、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国内电商、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等新商业模式延伸发展。全年3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209.1亿元,增长1.6倍,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4个百分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477.6亿元,增长45.3%,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7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创新成果加快转换,顺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的新产品成为增长新亮点,全年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0.0%、58.8%和32.3%,代表高端先进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微波终端机产量分别增长49.1%和71.1%。
综合起来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比较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任务依旧艰巨,经济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处理和把握好壮大新动能与提升旧动能的关系,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好,特别是加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培育。在改造旧动能的过程中运用新动能、培育新动能,让传统行业尽快焕发生机和活力,并为新动能的快速发展积蓄能量、奠定基础,实现旧动能转型提升和新动能发展壮大的同步推进,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7-1-24 10:34]证券时报记者:请问省发展改革委赵锋主任,近年来,我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发展的亮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发改委作为服务业主管部门,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您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么?
[2017-1-24 10:35]赵锋:去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措施、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服务业转型与发展,服务业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全省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万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二产,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格局。二是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快递服务、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2016年,全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2.1亿件,同比增长64.2%;旅游消费总额突破8000亿元。三是贡献不断提高。全省服务业完成税收3812亿元,增长21.4%,高于全部税收增速近9个百分点。特别“17+6”个实施转型升级的重点服务业行业税收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金融业增长29.6%,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96.3%。
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方面:一是注重行业分类施策。持续推动“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编制并实施了“17+6”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制定了《山东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出台了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二是注重政府资金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上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100万元,安排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4亿元,设立了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16年,全省完成服务业投资23965.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8%。成功举办了鲁台、鲁港服务业招商引资洽谈会,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外资的主力军。三是注重改革试点示范。圆满完成了第一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济南历下区、青岛市列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制定了《“十三五”山东省服务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轮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试点单位扩大到27个。四是注重人才智力支撑。组织实施了“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安排领军人才项目创新扶持资金2040万元,对25个创新团队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扶持补助资金1000万元。五是注重品牌引领带动。组织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品牌建设大会,开展了山东服务名牌认定评审工作,以品牌力量助推服务业转型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服务业集聚度、创新性和高端化水平,加快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
[2017-1-24 10:45]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请问省发展改革委赵锋主任,近年来,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高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为大家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民众对此特别关心,您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么?
[2017-1-24 10:45]赵锋: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拉动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又能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实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谋划,提出并实施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工程,持续加大推进力度。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两网两通”规划建设情况。
铁路规划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我省快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35.8公里,已建成京沪高铁山东段、青荣城际2条高速铁路,分别连通德州、济南、泰安、枣庄4市和青岛、烟台、威海3市。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在既有高铁通达7市的基础上,其他10市全部高铁通达,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目标,建成“两横两纵双辐射”的高铁网,基本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两横:郑州-聊城-济南-青岛;兰考-菏泽-济宁-临沂-日照;两纵:德州-济南-曲阜-枣庄(京沪)、威海-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双辐射:济南至莱芜、济南至滨州、东营。建成后,全省人民乘高铁出行将更加便利。目前,济青高铁、青连铁路、石济客专、龙烟铁路等11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鲁南高铁日照至曲阜段、潍莱高铁和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城区至滨海段可研报告已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济郑高铁、济南至莱芜城际、济南至滨州城际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公路规划建设方面,2016年,我省编制了《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调整方案,提出“十三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7600公里以上,提前10年完成原规划2030年的通车里程目标。目前,巨野至单县高速、枣木高速东延、枣庄至菏泽高速、济南至泰安4个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济南至东营高速、济徐高速济宁至鱼台段等5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6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710公里,通达全省98.5%的县(市、区)。“两网两通”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核准批复工作全面完成。今年,我省高速公路将以新建为主,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网络,重点推进济青高速扩容等在建项目,加快青兰高速莱芜至泰安段改扩建、沾化至临淄高速、新泰至宁阳高速等规划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到2018年底,巨野至单县高速通车后,我省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任务目标。
[2017-1-24 10:52]中国日报记者:请问省统计局刘局长,您如何看待2016年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2017-1-24 10:53]刘兴慧:谢谢您的提问。2016年,全省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可以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可以从“稳”、“进”、“好”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稳”的角度看,主要调控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经济增速稳。全年GDP比上年增长7.6%,位于7.5%-8.0%的年度目标区间。二是就业稳。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9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9.98%,比上年增长3.6%。三是物价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2.1%,低于3%的调控目标。四是收入稳。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8%和7.9%。
从“进”的角度看,主要指标增速逐季回升,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四季度好于三季度。分季度看,GDP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增长7.3%、7.3%、7.5%和7.6%。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6.2%、6.3%和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增长6.7%、6.6%、6.7%和6.8%。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8.9%、9.2%和9.3%。其中,批发零售业分别增长7.0%、7.0%、7.6%和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3%、4.4%、4.9%和5.5%;其他服务业中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7.1%、17.4%和17.7%。市场消费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8%、9.9%、10.2%和10.4%。这都反映了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在稳步推进。
“进”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速上,还表现在经济结构上。一是产业结构实现重大突破。全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46.8:45.3调整为7.3:45.4:47.3,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在经济总量前10位的省份中,山东是继广东、江苏、浙江、湖南之后,第5个实现这一转变的省份。二是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0和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9.4%,为历史最高水平。服务业中,金融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和7.9%,增速均快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5.5%和7.8%。
从“好”的角度看,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一是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节能环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7%的目标任务,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2%。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年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13.2%、8.4%、22.2%、7.3%;“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48.9天,比上年增加34.2天;重污染23.1天,比上年减少6.8天。二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计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区三园”不断优化升级(青岛西海岸、烟台东部、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四个海洋经济新区,青岛中德生态园、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三个中外合作园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进一步集聚,四大临港产业区累计落户各类重点企业1300余家,总产值超过3200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济南莱芜两市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同城化和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加快。聊城、菏泽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确定的40项支持政策已落实36项。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计划。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全面完成新增2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市民化任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02%,比上年提升2.01个百分点。三是各项收入继续增长。居民、企业、政府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高的重要表现。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1-11月企业利润增长1.2%,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在企业效益好转的带动下,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5%。财政支出改革力度加大,专项资金进一步压减(由上年71项减为67项),财政存量资金有效盘活,用于建设的资金更多的用政府引导基金模式市场化运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四是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6883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项民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超额完成脱贫120万人的年度任务。全面实施了二孩政策。超额完成解决“大班额”新建改扩建学校1500所的年度任务,“全面改薄”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376.3万平方米。城乡低保年人均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300元和415元。失业保险金月人均标准比上年增加50元。居民基础要老金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00元。
此外,全省经济也出现了积极变化,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改善的带动下,工业生产者月度同比价格自10月份开始持续回升,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结束了持续56和53个月的下行周期。截止12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保持较快扩张态势。说明经济平稳向好的运行态势继续巩固,但也应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稳中向好基础仍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多。下一步,要以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突出创新引领,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巩固经济平稳向好势头,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17-1-24 11:03]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问省统计局刘局长,我比较关心房地产数据。我注意到,刚才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作了通报。请问:2016年我省房地产市场情况是怎样的?我个人感受,去年济南市有些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的火热。2017年,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样的宏观调控基调之下,我省房地产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2017-1-24 11:03]刘兴慧:感谢您的提问。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与居民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因此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首先回答您第一个问题:2016年我省房地产市场情况。2016年,针对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上涨过快苗头,我省坚持分类指导、因城因地施策,及时出台市场调控措施,全省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具体看,有这样五个突出特点:
1、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是主力,销售市场的主体面较好。201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商品房销售面积1178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598.6万平方米,首次突破1亿平方米,增长24.3%。从商品住宅销售结构看,刚需和改善型需求是住宅销售的主体,也是拉动住宅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销售市场的主体面较好。我省90-144平方米、144平方米以上户型住宅销售面积分别增长33.5%、26.2%,依次比住宅增速高9.2个、1.9个百分点;占全部住宅的比重分别为65.4%、15.9%,分别比上年提高4.5个、0.2个百分点。
2、济南、青岛市场领跑全省,区域市场集中度提高。近年来,济南、青岛凭借其区位优势,商品房一直保持千万平方米以上的销售水平,引领全省销售市场的发展。2016年,临沂、潍坊2市销售实现新突破,首次超过千万平方米,步入商品房销售过千万行列。青岛、济南、临沂、潍坊商品房销售面积依次为1939.2万平方米、1424.3万平方米、1012.2万平方米、1001.5万平方米,4市合计占全省销售面积的45.6%,区域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烟台(937.6万平方米)、威海(912.5万平方米)、济宁(843.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接近千万平方米。
3、现房待售面积六年来首次同比下降,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明显。201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现房待售面积417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这是自2011年以来现房待售面积首次实现下降。住宅去库存好于非住宅,2016年末,全省住宅待售面积2379.0万平方米,下降5.9%;非住宅类商品房待售面积1439.1万平方米,增长5.5%。中户型去库存好于大户型和小户型,住宅90-144平方米中户型库存下降最快,下降9.6%;144平米以上大户型和9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分别下降1.4%、1.2%。
4、局部区域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稳定了消费预期。8、9月份,济南、青岛主城区的重点区域出现房价过快增长现象,10月份济南、青岛根据各自特点,先后采取系列“控房价、防风险、稳市场”措施。到12月份,济南、青岛房价环比开始下降,降幅分别为0.3%和0.2%,分别结束了16个月和12个月的连涨势头。12月份,济南、青岛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分别增长19.4%、13.4%,分居全省前两位,第三位烟台增长5.4%,其余14市都在3%以下,全省房价的基本面相对稳定。从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项目看,2016年商品房销售均价超过1万元的有357个项目,仅占全部在售项目的7.1%,占比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均价在5千元至1万元之间的有1681个,占全部在售项目的33.4%,占比与上年持平;均价在5千元以下项目2999个,占全部在售项目的59.5%,占比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局部区域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售项目价格基本稳定,对稳定住房价格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5、新开工面积保持较快增长,后续市场供应有保障。2016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工面积13293.7万平方米,增长10.4%,增速比上年提高20.0个百分点。青岛、济南两市新开工面积分别达到2085.4万平方米、1944.9万平方米,2市合计占全省的30.3%。潍坊(1282.6万平方米)、烟台(1113.8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也突破1000万平方米。
房地产市场调控要看两方面,一方面要对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炒作坚决控制。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房地产分化的现象。三、四线城市,还有一些县城,房地产的库存仍然较多。2017年,房地产市场调控还是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总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和保持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我相信,各级党委政府会从老百姓住房基本需求这个民生大事来考虑,切实贯彻房地产是“用来住的不是来炒的”方针,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谢谢!
[2017-1-24 11:14]魏长民:好,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会后联系省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处刘震,联系电话:86061802。
还有几天就是春节了,借此机会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春节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