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山东标准”建设整体推进情况发布会
[2015-12-23 10:30]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上午10: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质监局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山东标准”建设整体推进情况。届时鲁网将会进行直播。
[2015-12-24 10:00]王世农: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去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山东标准”建设的意见》,对“山东标准”建设进行了规划部署。今天,我们邀请省质监局局长张宁波先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耿庆海先生、省政府节能办副主任赵旭东先生,介绍一年来“山东标准”建设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并回答记者提问。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以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现在,请张宁波局长介绍“山东标准”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5-12-24 10:01]张宁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山东省质监局对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新闻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关心、支持、参与“山东标准”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省质监局通报“山东标准”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并借此机会发布一批地方标准。一、“山东标准”建设的进展情况。2013年以来,省质监局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关于“加快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转变”的战略部署和郭树清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推进标准建设,积极探索‘山东标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创造更多山东品牌”的工作要求,坚持把标准化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作为新时期政府施政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山东标准”建设。2014年12月,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出台了《关于推进“山东标准”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完成29个领域1500项标准的建设任务,实现了从抓标准化工作到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转变。今年,我局启动了2015年“山东标准”建设第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标准化创新和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项目276项,制修订“山东标准”654项。截至目前,全省共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4项、国家标准3321项、行业标准2190项,累计发布地方标准2347项,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120%、40.1%、22.1%、25.5%;共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51个,设立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50个,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37.8%、66.6%;共建设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344个、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1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926件,占企业执行标准总数的32.3%。具体情况如下:(一)标准化工作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全力推进《标准化法》修订,山东实践成为全国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参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以我省标准化工作实践为素材,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修订《标准化法》的提案”,阳光大姐、新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济南“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一批标准化示范典型成为确立服务标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重要例证。二是率先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和登记管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我省列为全国首批开展企业标准登记备案制度改革、试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省份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加大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7月份,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实施<标准化法>办法》修正案,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11月9日,我局废止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和登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要求各单位不得要求企业提供标准备案登记证书。截至12月23日,全省共4447家企业自我声明公开14158项标准,约合为企业节省1.3万余个工作日、节省生产成本7100余万元。三是认真贯彻国务院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积极谋划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我们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我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目前该文件已完成会签并呈报省政府,近期将印发。(二)标准化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标准化工作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继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做出“山东标准”建设部署后,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标准化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国防装备、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为加快“山东标准”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又有“《绝热材料 硅酸铝棉制品 规范》国际标准工作组”、“全国家用电动加工器具分技术委员会”、“全国政务大厅服务标准化工作组”等8个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山东。截至目前,我省共承建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6个和45个,分别比“十二五”初增加50%、32.3%。三是标准信息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今年,“山东标准馆”的标准文本和标准题录总量分别增加到56.6万件、120万件,并实现数据库远程访问和标准文本在线索取。搭建了“山东WTO/TBT-SPS通报咨询及预警服务平台”、“中日韩标准法规与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东北亚标准与技术法规服务平台”3大技术平台,累计发布各类通报、预警信息1023条。(三)节能减排降耗标准化取得新成效。一是大力推进节能标准化。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今年共发布实施覆盖18个行业的25项能耗限额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每年可为全省节约标准煤584.13 万吨。目前,我省共制定能耗限额标准42项,其中26项尚无国家标准,其它标准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至少推动淘汰落后产能20%左右。二是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化。今年共发布实施超低排放标准5项,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转化为标准,如:《工业烟气脱销催化剂》地方标准,融入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每年可为我省减排氮氧化合物160万吨、钒钛有毒催化剂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20余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全省有14家企业(园区)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区,今年有6个示范区通过验收,其中,济钢集团、泉林纸业、东营方圆铜业3个项目被收录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典型案例》。(四)新型城镇化、农村综合改革、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化取得新进展。一是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取得新进展。今年,我局联合省发展委、省住建厅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及时修订了乡镇级行政区划代码标准。主导制定了3项智慧城市建设国家标准。联合住建部门制定了16项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地方标准。二是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取得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发布《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等20余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地方标准。大力扶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涌现出了蓬莱葡萄、寿光蔬菜、等27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对全省农业主产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全覆盖。三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化取得新进展。在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包括“规划编制”等7方面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目前,7部分标准中前6部分已经制定完成,一会我还将进行发布。(五)现代服务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呈现新亮点。一是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不断加强。今年,在家政服务业领域,培育形成了“济南阳光大姐”、“威海市12349”等一批国家级示范典型。在养老服务业和大众餐饮服务业领域,率先制定一批基础性地方标准,一会我将重点发布。二是政务服务标准化成为全国“蓝本”。在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行标准化,新泰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推行标准化,每年累计压缩审批时间3.14万个工作日。主导制定了6项政务服务国家标准,成为全国4万多个政务服务大厅的规范化运行的蓝本。三是公共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政协宣传数字出版规范 栏目与内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校舍改造建设规范:学校厕所》、《高速公路公众出行热线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启动了公共文化、人力资源服务、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培育形成了昌邑环卫城乡一体化、济南“12345”市民热线等一批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六)国际标准化和园区标准化实现新突破。一是国际标准化实现新突破。九阳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主导制定豆浆机国际标准,实现了九阳技术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每年增加2000万美元,国内市场份额提升10%,直接经济效益达2亿元人民币。山东昊月吸水材料有限公司主导起草的树脂国际标准,将打破日本、德国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格局。截至目前,我省共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1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3项。二是产业园区标准化实现新突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通过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东营市一批企业参与到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有231项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立项44项,在全国树立了“以标准升级版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的示范典型。
[2015-12-24 10:19]张宁波:二、下一步重点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加快山东省标准化工作改革和创新步伐,不断提升“山东标准”的竞争力、影响力,着力用“山东标准”推动山东制造、山东产品、山东服务走出去。明年3月份,我们将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标准化工作会议”,对有关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进一步推动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标准创新发展,促进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扩大标准供给。加强标准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任务,继续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山东标准”建设。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标准开发,扩大标准供给。重点针对节能减排降耗、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17个服务业一业一策的原则,尽快建立标准体系。实施《2016年“山东标准”行动计划》,再启动标准创新、试点示范、推广应用计划300项,制修订标准600项。二是不断提升标准层级。清理废弃一批老旧标准,淘汰一批落后标准,通过标准创新,全面推动我省标准升级。针对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降耗、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创建一批新标准,努力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提升我省在行业、国家和国际中的主导地位,提高竞争力。三是促进山东标准国际化。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韩自贸区”、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标准、技术法规、政策、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及战略性领域标准化研究,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政府、组织、企业标准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推动标准互认,强化标准合作创新,提高“山东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以标准“走出去”带动我省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2016年,重点推进国家标准委、韩国标准局、仁川市、威海市、山东省质监局五方行动,推动我省重大装备和节能产品、农产品标准国际互认。四是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完善地方标准,完成现行强制性地方标准的清理评估,减少现行推荐性地方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支持我省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承担国家试点,制定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逐步将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情况纳入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事项。五是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重点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建设一批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全省优势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标准化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2016年,重点建设“黄河三角洲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胶东)”等2个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六是进一步强化标准的实施。开展“标准化+”提升行动,重点在政务服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乡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实施标准化专项工程3-5项,建设国家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0-80个。七是加强标准化支撑能力建设。2016年,再争取3-4个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落实山东,建立5-6个省级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标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围绕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和国际标准化工作需要,加强对基层标准化工作人员的集中轮训,为全面推进“山东标准”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015-12-24 10:29]张宁波:三、发布一批重要标准。近期,省质监局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组织制定了32项重要地方标准。借此机会,我代表省质监局进行发布。(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方面。共6项标准,分别是:1.《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1部分:规划编制指南》(DB37/T 2737.1-2015)2.《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2部分: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DB37/T 2737.2-2015)3.《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3部分:产业发展》(DB37/T 2737.3-2015)4.《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4部分:公共服务》(DB37/T 2737.4-2015)5.《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5部分:乡风文明》(DB37/T 2737.5-2015)6.《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第6部分: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DB37/T 2737.6-2015)(二)节能减排方面。共14项强制性能耗限额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将于2016年4月13日起实施。分别是:1.《高炉炼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750-2015)2.《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7/ 748-2015)3.《日用陶瓷产品能耗限额》(DB37/ 739-2015)4.《电解铝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743-2015)5.《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747-2015)6.《烧碱单位产品能耗限额》(DB37/ 753-2015)7.《炼油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7/ 754-2015)8.《炼油企业单位能量因数能耗限额》(DB37/ 755-2015)9.《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757-2015)10.《淀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7/ 828-2015)11.《白酒原酒单位产品能耗限额》(DB37/ 829-2015)12.《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835-2015)13.《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836-2015)14.《陶瓷地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7/ 837-2015)(三)服务业方面。共7项标准,其中养老服务业领域的《养老机构等级划分》、《养老机构设施设备基本配置规范》、《医疗养老结合基本服务规范》、《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级划分》、《城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与服务规范》等五项标准已于12月中旬发布。本次重点发布大众餐饮服务业的2项地方标准,分别是:《大众化餐饮服务规范》(DB37/T 2698-2015)、《中央厨房服务规范》(DB37/T 2699-2015)。(四)公共服务方面。共5项标准,涉及公共交通、政协宣传、气象服务等领域。分别是:1.《高速公路公众出行热线服务规范》(DB37/T 2707-2015)2.《政协宣传数字出版规范 栏目与内容》(DB37/T 2725-2015)3.《降水预报检验方法》(DB37/T 2683-2015)4.《气温预报检验方法》(DB37/T 2684-2015)5.《船舶引航气象服务规范》(DB37/T 2685-2015)最后,再次对新闻界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2015-12-24 10:34]王世农: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单位名称。
[2015-12-24 10:35]记者:请问耿庆海巡视员,就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准备如何开展工作?
[2015-12-24 10:35]耿庆海:标准化是实现城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需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贯彻国家<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工作方案》中,由我厅牵头重点制修订的项目涉及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文化建设与传承3个分体系,城乡基础设施、美丽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抗震防灾安全设施、能源可持续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7个子体系的16项标准,我厅配合协作的有7项标准,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下一步,我厅将按照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要求,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标准制定。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就需要省级层面制定的各类建设标准,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编制进程,推进各类标准基本覆盖城镇建设各环节,满足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二是完善标准管理机制。建立标准制修订快速反应制度,及时跟踪新型城镇化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更新标准,满足新的形势需要。三是协同推进标准化试点。督促相关试点城市,选择城镇化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推广,为新型城镇化标准制定提供实践和验证。
[2015-12-24 10:45]记者:请问张局长,《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标准实施呢?
[2015-12-24 10:45]张宁波: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这标志着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几年的实践,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将全省各地的先进模式、先进方法、经验成果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技术标准,是我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客观需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质监局、省委农工办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目的是要为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技术路径,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有标可依、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建设成果有据可考。我们知道,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又涉及“生产、生活、生态”问题,还涉及“民居、民生、民俗”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以及管理服务等软要求。因此,《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包含了“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与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与长效管理”和“评价”等7个部分。今天,我们发布的是除“评价”部分之外的其它6个部分。从内容上看,这一系列标准既注重定性设计,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等政策、标准相衔接,又注重定量设置,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定了35项量化指标,确保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总的来讲,《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标准的指标,实现了对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各领域的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在制定发布“评价”部分标准的基础上,围绕推动标准实施,重点加强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将《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纳入2016年重要标准宣贯培训计划,采取宣传会、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全省各市、县(区)及重点镇、村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扩大标准化知识宣传,推动形成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在总结第一批四个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再从莱芜、临沂等地市选一批乡村,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同时,及时总结提炼试点经验,推动一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提高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2015-12-24 10:56]记者:我想问赵主任两个问题,一是我省节能地方标准实施情况如何?二是,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制定标准规范,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2015-12-24 10:56]赵旭东:首先回答您提的第一个问题。截至目前,我省有效的节能地方标准共有155项,其中能耗限额标准42项。总体来看,经过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和标准主管部门、以及用能单位的努力,节能标准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能耗限额标准已经成为企业上项目、搞改造、抓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评估审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各级节能监察机构实施节能监察的依据。我省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其3项行业实施细则(造纸、热电、水泥),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引领全省重点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到目前,全省列入国家千家重点企业的959家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其中944家企业通过了认证或者评价(认证189家,评价755家)。此外,还有101家非重点企业也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或评价(认证8家,评价93家)。这些企业,普遍建立起节能的遵法贯标机制、全过程能源控制机制、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和节能文化促进机制。据测算,企业通过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每年可实现节能500万吨标准煤以上。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也简要回答一下。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11月11日,省政府转发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起草的“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工作方案”,这个方案是在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包括已经出台的303项制度和需要创新制定的46项制度,其中需要制定的标准规范有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市)指标体系、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起草。这些标准规范出台之后,将同法规规章、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价格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一起构成完整的、系统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规范指导我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15-12-24 11:01]王世农: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需要继续采访的内容,请会后联系省质监局刘春光,电话:89012217。下个通知:明天下午3:00,省政府新闻办在这里召开发布会,邀请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的负责同志介绍我省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情况,欢迎记者朋友们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