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有关情况发布会

2015-01-06 14:2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5-1-6 14:20]鲁网: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1月7日(星期三)下午2:3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负责同志介绍推进“海上粮仓”建设有关情况。请派记者按时参加。

[2015-1-7 14:30]陈强: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14年12月3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 [2014] 49号)。今天,我们邀请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先生,渔业处处长傅日新女士,市场与质监处处长王成建先生,解读相关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香港新闻媒体驻鲁分支机构、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现在,请宋继宝副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2015-1-7 14:31]宋继宝: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山东渔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2014年12月3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首先,我就“海上粮仓”建设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贯彻落实的措施等做个解读,然后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2015-1-7 14:32]宋继宝:一、《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2014年1月8日,省委姜异康书记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保障粮食安全,还要拓宽思路,树立大食物理念,渔业特别是海洋渔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要注重优化近海养殖结构,发展海底渔业,建设‘海上粮仓’”。这是省领导基于我省省情,着眼于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部署,省海洋与渔业厅会同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金融办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海上粮仓”建设的研究和论证活动。2014年初,省政府在济南召开了“海上粮仓”建设专家座谈会,听取海洋、渔业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吸收驻鲁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海上粮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厅向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实施“海上粮仓”建设战略的报告》。5月,与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到我省沿海开展“海上粮仓”建设专题调研,赴广东、福建、江苏等省考察学习现代渔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了《“海上粮仓”建设研究报告》。9月,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等方面的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专家们对《研究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调研报告》资料比较详实、论证比较科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切实可行,一致认为应当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我厅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了省发改委、财政厅等14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10月,省政府在青岛召开“海上粮仓”建设暨远洋渔业发展座谈会,听取了有关专家、沿海部分市政府、省发改、科技、财政、外事、金融等有关部门和渔业龙头企业对《实施意见》初稿的修改建议。赵润田副省长出席会议并提出了指导意见。2014年12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4]49号)正式印发。

 

[2015-1-7 14:35]宋继宝:二、“海上粮仓”建设的涵义和重要性。李克强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海上粮仓”,是基于整个国土资源的视野和大食物理念提出的一个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新路径,它是统筹粮食安全与海洋渔业发展,合理利用我省丰富的海洋资源,建设可以稳定提供优质高效海洋食品的生产基地,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增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15-1-7 14:37]宋继宝:随着我省耕地、淡水资源等生产条件约束日趋突出,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以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已将水产品列入粮食范畴,2014年8月召开的APEC海洋部长会议发表《厦门宣言》,确定所有APEC成员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要考虑从农作物到海产品的整个粮食系统。水产品的粮食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代粮、节粮、促粮。一是“代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出产1.28亿吨鱼类和其它水产品,为43亿人提供了大约15%的动物蛋白,是全世界17%的人口以及低收入缺粮国家近1/4人口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水产品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谷物蛋白质含量的2 倍,以100克面粉、大米、黄鱼、对虾中的蛋白质含量为例,面粉、大米分别为9.9克、8克,黄鱼、对虾则高达18.1克、20.6克。因此,在人类食物摄入结构中,水产品摄入量可以成倍替代谷物摄入量。我国古代就有“鱼为衣食,海为田园”的说法。历史上,在粮食严重短缺的灾荒之年,渔民们“水中求食”,以鱼充饥,度过灾荒。今后,如果再遇到大旱或者大涝等极端气候导致陆地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海洋食品将是重要的替代食物。二是“节粮”。渔业生产比畜牧业生产的饲料转化率高、谷物消耗量低。通常,转化1公斤牛肉需要消耗谷物7公斤,转化1公斤猪肉需要消耗谷物4公斤,转化1公斤鸡肉需要消耗谷物3公斤,而转化1公斤鱼肉仅需消耗谷物1.5公斤。滤食性鱼类,则不需要消耗谷物,仅仅依靠摄食浮游动植物来转化形成优质蛋白。三是“促粮”。发展渔业不仅不与粮食生产争地、争水,而且可以改碱、肥田、解毒。沿黄区域“上粮下渔”改造盐碱地的做法,收到了渔、粮两利的成效。农田施用海藻肥还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土壤板结等土壤污染、退化问题。

 

[2015-1-7 14:40]宋继宝:三、《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实施意见》共分为五部分内容: 一是明确“海上粮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总体思路是:坚持生态优先、以养殖为主,增殖、捕捞、加工、休闲渔业协同推进,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实施五大重点工程,构建五大支撑体系,推进渔业向生态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让人民群众吃上更多绿色、安全、放心的海洋食品。总体目标是:建设全国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供应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科技创新先导区、渔业生态文明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蛋白质当量相当于粮食400亿斤;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00公斤,为城乡居民提供40%的动物蛋白;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现代渔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具有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渔业科技创新高地;逐步使海洋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近海渔业资源枯竭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2015-1-7 14:40]宋继宝:二是加快培育“海上粮仓”建设主导产业。提升水产养殖业。海水养殖要从岸基、滩涂、浅海向深海、远海利用拓展,积极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大型可移动平台“养殖工船”综合养殖。着力培育优势养殖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海参、海带两大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双过千亿元。做大渔业增殖业。科学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恢复生物种群,走规范捕捞与资源养护相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新型渔业发展道路。在内陆区域大力实施“放鱼养水”工程,每年实施30项生态放鱼项目。到2020年,新建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万公顷以上。优化海洋捕捞业。加快海洋装备、捕捞技术现代化,控制近海捕捞,大力推进捕捞作业方式调整,压减拖网、张网、耙刺等损伤性作业方式,积极扶持刺网、钓具等选择性好的作业方式。做强水产加工业。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我省水产加工由以“来料加工”为主向以“自有原料”加工为主转变,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纯加工向加工、物流、贸易融合转变。重点扶持发展100家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30个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全省水产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拓展渔业休闲产业。发挥渔业休闲娱乐功能,推进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多元化的精品休闲渔业项目,发展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购物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综合性休闲渔业。

 

[2015-1-7 14:45]宋继宝:三是推进实施“海上粮仓”建设重点工程。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程。着力在提高水平、培植特色上下功夫,把各类渔业园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的主体区。整合优质鱼产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等涉渔项目资金,集中支持建设10处“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立体生态循环型的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海洋牧场建设工程。开展以海洋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环境,把海洋牧场打造成为“海上粮仓”核心区。实行海域统一规划、大规模海底造礁和立体生态养殖,打造 30 个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建设“9带40群”人工鱼礁场。远洋渔业建设工程。实行“船队+基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到2020年,打造500艘左右现代化、专业化远洋船队,培育10家大型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全省远洋渔业年产量达到40万吨。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工程。依托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构建完善的物流链和市场网,推动产销融合、互促发展,为建设“海上粮仓”搭建流通贸易平台。全省集中打造四大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集群、20处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推动水产品营销向多元化转变。休闲垂钓基地建设工程。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海上粮仓”建设与海洋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以休闲垂钓为主要方式的“海上采摘”基地。实现休闲海钓与滨海旅游结合发展,推进海洋牧场市场化运营,培育一批休闲海钓精品项目,打造“渔夫垂钓”品牌,拉动休闲垂钓旅游消费。到 2020 年,全省休闲垂钓及带动相关行业年收入达到100 亿元。

 

[2015-1-7 14:48]宋继宝:四是着力构建“海上粮仓”建设支撑体系。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从2015年开始,每五年开展一次渔业资源全面调查。将山东入海径流生态极限值列为重大专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科学调配入海径流资源,维持海洋生物资源产卵期和育幼期基本生存环境,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提供依据。现代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渔民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科技支撑体系。集聚省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加强与中央驻鲁渔业科研机构的协调合作,发挥各类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建立“海上粮仓”建设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形成中央、地方渔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为“海上粮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健全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机构,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海洋渔业气象服务,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实施“百千万”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到2020年,对100艘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对1000艘国内渔船装备现代化改造、对10000艘木质渔船玻璃钢化改造。政策支持体系。各级政府要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统筹现有各类资金,支持“海上粮仓”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上粮仓”建设探索创新。

 

[2015-1-7 14:52]宋继宝:是加强对“海上粮仓”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海上粮仓”建设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来实施,建立“海上粮仓”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研究和协调“海上粮仓”建设的重大问题。

 

[2015-1-7 14:53]宋继宝:四、下一步贯彻落实打算。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将认真贯彻省政办发[2014]49号文件精神,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着力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加快渔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题部署。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提高全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海上粮仓”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其内涵的把握。二是任务分解。对照《实施意见》内容,逐项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明确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下一步计划安排。三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根据重点建设工程推进需要,成立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四是部署产学研对接。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与重点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对接,通过联盟、协同创新等形式,提供科技支撑。五是编制实施规划。我厅将配合省发改委、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启动《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015-1-7 14:56]陈强: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2015-1-7 15:09]记者:省政府对“海上粮仓”建设有哪些优惠政策?

[2015-1-7 15:09]王成建: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将“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统筹现有各类资金,支持“海上粮仓”建设。区域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对“海上粮仓”建设给予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上粮仓”建设探索创新。二是加大多元融资。要研究财政资金的使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通过设立“海上粮仓”建设投资基金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海上粮仓”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对于国家和省重点渔业项目,协调推动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贷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授信支持。鼓励各级政府控股或参股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大力推进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渔业融资新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渔业保险。积极探索将渔业养殖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海参、海带等大宗优势品种养殖保险。四是简化审批程序。对集中连片整体规划的人工鱼礁区实行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区域内部单个人工鱼礁项目不再重复进行审核。五是提供优惠扶持。将渔业纳入农业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范围,减免海洋牧场的海域使用金。加大对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监测项目、海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本地大宗养殖水产品出口,在出口企业贷款贴息、融资、进出口检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015-1-7 15:13]记者:请问山东渔业这些年在发展中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特色?

[2015-1-7 15:13]宋继宝:多年来,山东渔业坚持生态、高效、品牌理念,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优化升级,渔业综合产能持续增强,对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渔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两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全省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位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1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63万吨,渔业总产值1379亿元、占大农业的16%;增加值857亿元、占大农业的18;水产品进出口250万吨、创汇47亿美元。2014年,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67.2万吨,其中海水养殖总产量478.5万吨,同比增长4.8%,渔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431元。2014年,山东省渔业发展呈现以下突出亮点:一是用工业化理念建设现代渔业园区,渔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省已审定规模化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23处,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其中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渔业园区达50多个,东营市30万亩现代渔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园区。二是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实现了资源、生态双重效益。2005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放流资金十亿多元,增殖各类水产苗种350亿单位。通过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其中秋汛回捕对虾中增殖对虾占99%以上;回捕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资源已成为我省3万艘中小马力渔船60万沿岸渔民创收的主要门路,沿岸渔民回捕增殖资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3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4年我省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44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综合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5。2014年,全省放流淡水鱼、蟹类苗种2.86亿单位,是去年的1.65倍。据测算,转移氮2294吨、磷167吨、碳13575吨。放流海水苗种51.4亿单位,转移碳243842吨。三是形成了海参、对虾、扇贝、海带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720多家,胶东刺参、鲍鱼、对虾等十大渔业品牌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攀升,已达151万吨,629亿元,分别占全省渔业养殖总量、总值的17.5%、45.3%。四是拉长了渔业产业链条,拓展了渔业的功能。在沿海建设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对游艇制造业、渔具制造业等休闲垂钓装备业和旅游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内陆正在规划建设10处休闲垂钓示范基地。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拓展了渔业的功能。五是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在饮用水源地和城市水系实施“放鱼养水”生态净化工程,收到明显效果。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放鱼节”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群众参与度空前提升。放鱼养水,对于修复与重建水体生态系统,实现海、湖、库、何等水体多功能的服务价值,维持稳定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作用十分重要。据测算,每产出1㎏鲢鳙鱼将从水中带走约29g氮、1.5 g磷、119g碳,能有效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六是远洋渔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远洋渔业产量达37.27万吨,实现产值约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8%和113.1%,增加船员就业岗位16700个。拥有各类专业远洋渔船419艘,总功率42.9万千瓦,总吨位24.4万吨。

 

[2015-1-7 15:26]记者:“海上粮仓”建设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

[2015-1-7 15:26]傅日新:一是近海传统渔业资源衰退。受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我省传统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带鱼、大小黄花鱼、乌贼等传统渔业资源已形不成渔汛。二是渔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渔港渔船老旧现象突出,渔业养殖设施普遍老化,水产品加工增值率普遍不高,水产品质量追溯、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体系尚不完善,渔业机械化水平低。三是渔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社共1561家,其中,122家省级示范社,16家国家级合作社,入社成员近7.3万户,占全省渔民(47.9万户)总户数的15.2%。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渔民未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因而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提升乏力,现代化水平受到制约。四是渔业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省渔业尚未被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商业性保险也刚刚起步,未对水产养殖业形成大面积覆盖,一旦遇到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受灾渔民恢复生产难度很大。

 

[2015-1-7 15:30]记者: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如何?有哪些保障措施?

[2015-1-7 15:31]宋继宝:我省海参质量是有保证的,这由几个因素决定:一是生产方式多数处于自然生态环境,全省海参生产面积130万亩,其中在海底底播增殖和围堰养殖、处于自然生态环境生长的有82万亩,占总面积的63%;产量5.4万吨,占总产量的54%。大水面池塘养殖47.7万亩,占总面积的37%;产量4.3万吨,占总产量的42.8%。二是实施健康养殖。目前,我省海参水产原良种场7家,其中国家级3家,培育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建设海参海带两大“种业基地”。20家海参生产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山东省“胶东刺参”质量保障联盟,向社会发布确保胶东刺参质量安全的6条承诺,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海参产品,发挥了全省海参生产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三是严格陆基和小型池塘养殖用药物使用。从我省海参主产区排查情况看,我省海参育苗、养殖企业使用的渔药中未发现有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盐酸诺氟沙星、聚维酮碘溶液等药物。海参育苗养殖渔药使用主要为水环境改良剂、微生态制剂及中草药等。养殖户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都能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用药原则,并有生产用药记录。不仅对海参一个品种加强质量监管,对其他主要养殖品种同样开展了严格的质量监管。2014年共完成1286个部级、3141个省级水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抽检任务,合格率为98.8%,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创近年来最好水平,总体上看,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对监督抽检发现的阳性样品的苗种、水产品立即移交渔政部门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除进行行政罚款处理外,还要将抽检阳性样品的产品进行销毁或无害化处理(深埋),决不允许进入市场。每一起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均记录档案。

 

[2015-1-7 15:35]王成建:去年9月9日,央视对有的省市海参养殖中大量使用药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样引起我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海参是我省渔业第一大产业,产量产值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事件发生后,我省立即组织各市开展了拉网式大排查,并组织力量对烟台等重点产区的重点企业(东方海洋、泰华、海益、安源)的海参育苗、养殖生产进行抽查,未发现存储、使用违禁药物现象。同时,对胶东刺参质量保障联盟20家成员单位开展海参应急抽检,抽检20个海参样品,检测指标包括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氯霉素、孔雀石绿、喹乙醇、己烯雌酚,抽检合格率100%。水产品质量抽检是各级渔业部门常态化的质量安全工作,2014年省监督抽查海参苗种127个样品,不合格数量仅为7个,全部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超标。处理案件4起,产品已全部销毁或做无害化处理。

 

[2015-1-7 15:39]陈强:好,记者提问到此为止。会后有继续采访问题,请联系省海洋与渔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丁志习同志,电话:13361078798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