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种出“亿元村”
楼房寥寥几栋,村居多是平房,但这里却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环境优美、村风文明,去年跻身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更传为佳话的,是村里的带头人——一对劳模“夫妻档”:丈夫刘向东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妻子赵霞是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去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5月2日,记者来到洼里村,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所谓的“倾听”,不时被打断,“劳模创新工作室”人进人出。刘向东刚与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商谈完太阳能储存转化用于种养补光的试验细节,又要去接待千里寻来的求教者;赵霞刚传授完管理技术回来,就接到北京订购蔬菜的电话……
“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全国知名农业专家、有机肥专家和农业物联网科技人员是常客,他们联合研发的“智能叶菜种植床”,应用温度自动控制、基质栽培、物联网数字化管理等技术,实现有机蔬菜一年种植16茬,亩产值达100多万元。他们成功创新10层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工厂化、生产智慧化,建成了高质高效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
不过,10年前,这里的景象和现在可是云泥之别。老村民郭玉杰戏谑地说:“那时村里地势低洼,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所以叫‘洼里’。”
2011年,在外开办企业的夫妻俩,被坊安街道党委领导找到,希望他们能返乡帮助故乡发展。刘向东被说服了:“我也是洼里村出来的孩子,我想为村里干点事。”丈夫的话也让赵霞心起涟漪,她是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回村能帮上丈夫的忙。2011年,夫妻俩回村了。
在洼里村“两委”换届时,刘向东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夫妻俩自己出资,带领党员群众打机井、铺管道、修道路、建广场,还多次邀请专家来村里实地调研。根据专家建议,刘向东决定组织村民发展大棚蔬菜。不过,当时只有9户村民出资入股。
最终,夫妻俩垫资先期建成19个日光大棚,由村民分户管理。刘向东规定盈利全部归农户所有,亏本则由夫妻俩全部承担。在此基础上,经过村民同意,成立了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培训、统一良种、统一技术、个人管理、产销一条龙的管理办法,初步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合作社模式。
2012年,19个大棚全部实现盈利,仅一季草莓,每个大棚纯收入7万多元,最高价卖到68元一斤。收入的增加,也提高了村民参与的热情,除了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又逐步引入养殖业,开展果蔬栽培、种植经济作物,向着多种经营、绿色生态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在“劳模夫妻”带领下,近年来,园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集休闲采摘、观景垂钓、蔬菜加工和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10层“智能种植床”等技术的运用,可使有机蔬菜年产量达6000吨,单是这项年产值可达8600余万元,随着养殖、研学等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年收入过亿元。
今年“五一”,占地3000亩的园区,户外运动区、生态牧场和108个大棚格外热闹。村民刘金林不仅是园区种植技术能手,还喜欢当“导游”。他跑到门卫处看了下统计数据,“五一”假期的前两天,就有超过2000人次来参观、采摘、研学、垂钓。
“5月8日,村里还要举办‘乡村旅游节’,可以品尝到我们做的新鲜活菌酸奶、草莓和有机蔬菜,到时候你一定再来啊!”刘金林乐呵呵地向记者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