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家门口就业学生社区里读书 滩区群众“搬”出好日子

2021-01-20 10:28: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 本报记者 蒋 鑫 王世翔

  本报通讯员 房 正

  1月13日,记者走进鄄城县旧城镇六合社区,只见宽阔整洁的柏油大道两旁,矗立着一栋栋整齐的二层别墅小楼。一个月前,包括三合村、毛洼、王庄村在内的5个自然村2104户滩区群众,告别了“水窝子”搬进了社区,实现了安居梦。在社区服务中心四周,学校、卫生室、扶贫车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的好日子是‘搬’出来的。”谈起现在的新居,旧城镇三合村村民史玉洁很满足。“144平方米的两层别墅,宽敞又明亮,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啊!”

  “以前,雨天没法出门,路上全是泥;晴天,在村里走一圈,浮土沾满全身,日子是真不好过!”史玉洁说,以前让她最作难的,是每天孩子的上学问题。在没搬进社区前,每天她要骑车20多分钟,途中要穿过一条来往大车很多的路才能把孩子送到学校,不仅路远还不安全。“现在,我家和学校就隔着一个广场,孩子闭着眼都能‘摸’到学校。”她笑着说。

  当天下午1点40分,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六合社区小学传来了阵阵读书声。六年级一班的西周楼村学生朱佳欣,在一个月前,与滩区里的450多名学生一起转进了这所学校。学校的新教室和新操场,让她原本单调的课余生活有了“色彩”。“现在的课间休息时间,我会叫上三两个同学,一起到操场的草坪上玩一玩。”她说。

  六合社区小学校长陈立云告诉记者,新校园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达到了省级二类标准,满足了社区学生的上学需求。同时,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室也已陆续向学生们开放。

  据了解,鄄城县共有黄河滩区群众1.2万户4.1万人,涉及4个镇26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需要搬迁,是鄄城县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鄄城县委、县政府在村台建设之初,就定下了“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在每个村台都配备了标准的卫生室、幼儿园、完全小学、服务中心等设施,让老百姓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享受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并通过引导搬迁群众进扶贫车间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帮助滩区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让黄河滩区搬迁群众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确保黄河滩区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孩子爸爸在外地打工,家里也需要人照看。”三合村村民苏丽英说,搬进社区后,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她便利用空闲时间到社区里的扶贫车间打工。

  扶贫车间里,数十名村民坐在由钢管焊接成的架子中间忙碌着。苏丽英的“工位”靠近门口,只见她抬头看一眼图纸,左手将蓝色毛线在白线中一绕,右手用小刀快速一切,将蓝线截断,就算完成了一步。

  她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她跟着孩子一起出门,在车间门口,目送着孩子进校后才走进车间干活,放学时,孩子跑到车间喊着她一起回家,既不耽误孩子上学,还能有钱赚。

  经过一个月的练习,现在她干得越来越顺手,一张一米宽、近两米长的地毯,十几天就能做好,能有近1000元的收入。“我一个月能做两张地毯,收入2000元,想想就高兴。”苏丽英说。

  

责任编辑:冯明月
新闻关键词:搬迁社区孩子学校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