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吉县余村到兰陵县蔡村:一场跨越山水的绿色接力
从安吉县余村到兰陵县蔡村,一场跨越山水的绿色接力
“我把‘绿水青山’带回家”
从沂蒙群山里走出去的李磊,三年前又回到了山里,愣是在村头的荒山上,种下了一棵棵枣树。
“枣树绿了荒山,还有了收益,今年收入在40万元左右。”兰陵县车辋镇蔡村村民李磊没有想到,7年前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萌发的一个念头,竟真的在故乡的荒山上扎下了根。
从安吉县余村到兰陵县蔡村,相隔何止千里。蔡村的荒山披绿,和余村有什么关系?
蔡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村庄当初的落后,与大山不无关系。
“当年,村里山多田薄,光穷不说,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大路,村里光嫁姑娘娶不来媳妇,人都往山外走。”蔡村老党员李德春对过去的日子记忆犹新。
从18岁外出打工,李磊跟随建筑工程队走南闯北。这其中,从2009年到2013年,他来到安吉县,并多次到过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这里,眼见的一切都让他感觉新鲜,同时一种巨大的落差强烈地刺激着他。
“余村就是‘长’在绿水青山里,那里有竹笋店、有茶园、有景点……大伙儿还都有分红。”李磊说。
“老家百亩荒山的产出,也抵不过人家一个茶园,为啥?”
“要是能把这里山上长的,种到俺们老家的山上,行不?”
这些想法,一直在李磊脑子里打转。
梦想需要适合生长的土壤。对李磊而言,荒山秃岭是自己对故乡那片群山的记忆。那里,一时间很难“长出”绿水青山,更换不来金山银山。
当时间来到2017年,李磊却回乡了。
“为什么回来?”记者问。
“因为路通了,荒山整治了。”李磊答。
当时,脱贫攻坚战正酣。在省派驻村第一书记贾瑞君的帮助下,村里不仅有了第一条水泥生产路,而且村东近200亩的荒山也变了模样,土地平整,成垄成畦。
与此同时,为促进乡村振兴,兰陵县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归雁工程”“鸿雁工程”“雁阵工程”,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
“在外面好好的,又回到这大山里干啥?祖祖辈辈都荒着,这山能长出啥来?村里老少咋说你?”当初听说李磊要回乡,父母有意见。
为给父母做工作,李磊把自己在余村的所见所闻一一讲给老人听,并且在考察枣树苗时,带着老人一起去。“我想让他们知道,只要有信心肯下力,荒山能变绿,荒山能换钱。”李磊说,父母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决定。
整山、测土、通水……更让李磊安心的是,村里几乎把能办的都帮忙办了,自己基本是“拎包入住”。
为种好枣树,李磊一家住在枣园里,还打了一眼深井,给枣园铺设上滴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过去白给都不要的荒山薄地,在今年迎来大丰收。
“拉枣的车子凌晨三点就在路上排起了队。”李磊说。
“枣园一年的承包费能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同时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更多收入来源。”现任驻村第一书记韩德利介绍。
记者了解到,蔡村7户贫困户共13人在枣园打工,大半年下来多的能挣到10000多元,少的也有四五千元。
“荒山真的要变成金山了。”村民宋加红感慨道。
当“绿色的风”吹进来的时候,很多村民开始探头探脑地作出了更多尝试,一如当时走向大山外面时一样。
“家燕归巢”,是故乡的召唤,也是大山的召唤。
在外打工二十多年的村民李祥,今年回来了。他承包了12亩荒山,搞起了生态养殖。
“只要有好的机会,哪里也比不上家里好。”说这句话时,李祥的眼睛里放出光来。
还有的村民,也在荒山种上了枣树。
“我们六户已经成立了合作社,抱团发展。”李磊说,“下一步还要继续发展采摘节、农家乐,带动大伙儿一起致富,就是照着在余村看到的样子使劲儿。”
脱贫攻坚开始以来,村里的变化不知已跨过多少年。伴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
“当时整(治)山的时候,全村老少几乎都来了,搬石头的搬石头,拔草的拔草,大家的干劲儿可高了,好些年没有过了。”李德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