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定陶合作社变身“孵化器”,滨州沾化冬枣技术示范园里农户能赚三份钱

2020-12-03 10:05: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编者按 伴随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发展大潮,农民合作社在齐鲁大地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请看,菏泽市定陶区茗嘉兴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变身“孵化器”,带动更多社员致富;滨州市沾化区“沾冬2号”冬枣技术示范园里,农户能赚三份钱。 

  合作社价格兜底销路不愁,却陆续有人退出

  赚了钱的老马,为什么要单干?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赵念东 本报通讯员 王浩勇

  11月9日,在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一处食用菌大棚内,层架上一个个破土而出的鸡枞菌,肥厚饱满,鲜嫩欲滴。“鸡枞菌对棚内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年50岁的食用菌种植户马利,一边在大棚里查看鸡枞菌生长情况,一边和记者搭话。

  “今年菌子的价格高,一斤能卖到24元,两个棚下来能收入50多万元。刨去成本,今年怎么也有30万元的净收入。”马利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

  马利对鸡枞菌市场前景的自信,不仅仅靠着他近5年的种植经验,更是来自其“大后方”——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化彬牵头成立的茗嘉兴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利也正是从这里“学有所成”,在张湾镇承包了两个食用菌大棚种植鸡枞菌,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南城社区有居民1045户,而可耕地面积只有700亩,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村社区。2015年以前,辖区内部分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鸭子,马利正是其中之一。

  “我养了10多年的鸭子,但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从年初忙到年尾,剩不下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养鸭虽然比种庄稼来钱多些,但效益差、污染高、市场不稳定,马利想搞别的致富产业,却怎奈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马化彬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找到他:“去我那儿种大棚吧!”

  “我不懂技术,又没钱,一个棚得投10多万元。还有,万一赔了呢?”对于承包大棚,马利有些畏难。

  “你只管种,菌种、技术、销路、资金都由合作社负责,咋样?”马化彬向马利打了包票。

  有了合作社兜底,以及马化彬的许诺,马利加入合作社,开始栽培灵芝。四个月下来,扣除成本,纯收入达7万余元。第一年小试一把,就有了盈余,马利便扩大了承包规模。

  2020年7月份,马利又从合作社领到了近3个月的收益,足足有11万元。看到种植食用菌靠谱,马利将在外地打工的儿子、侄子喊了回来,爷仨在合作社里比着干。

  “社员在承包期间,合作社全程无偿提供种植棚、菌包以及技术指导,收获的食用菌由合作社按照每斤5元的价格统一回收,除去人力成本,每个种植户每棚净利润能到8万元。”马化彬说,在黑皮鸡枞菌市场,茗嘉兴有较强的话语权,保证了合作社鸡枞菌效益的稳定性。

  随着鸡枞菌种植、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对市场行情了解的加深,马利向马化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出去单干。“这也是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合作社里干确实很省心,不用担心销路,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波动,都有兜底。但我总得给其他更需要的人‘腾’地方吧。”马利单干的想法一提出,便得到了马化彬的支持。

  “虽然合作社兜底,但也有一些限制,有能力的种植户难以大展拳脚。”马化彬说,社员外出单干虽面临一定风险,但收益更高。“即便外出单干,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也不会断了联系,我们依然会给予他们技术、资金以及销路方面的支持。”马化彬说。

  “2015年刚有合作社的时候,因为没有种植经验以及担心赔钱,没人敢尝试。后来看到食用菌种植确实是一个好门路,共有80多户申请加入合作社,但因合作社承载能力有限,最终确定了22户。踏实肯干、孝敬父母的马利就是其中之一。”回想合作社创办初期,马化彬不禁感慨。

  随着社员的不断成长,马化彬鼓励有能力的社员走出去创业。今年以来,像马利这样外出单干的社员已有5人,也都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在马化彬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社如同一个“孵化器”。合作社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给农户讲课、现场指导。合作社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研发食用菌的新产品,提升品质,而培养出的技术骨干,再带动其他村民提升技术,形成“聚变效应”。

  “现如今,村民们干活劲头十足。”马化彬说,合作社里的社员年收入最高的达到50余万元,少的也有10万元。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他明显感到,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助农增收

  合作社的农户,为何能赚三份钱?

  □ 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晓寒 建伟 文鹏

  冬季来临,虽然冬枣采摘时节已过,但在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沾冬2号”冬枣技术示范园里,一些枣农依然在忙碌,趁着严寒未至,忙着给露天的枣田搭建大棚和覆盖薄膜。

  “咱村里的合作社今年开展了冬枣团购助销活动,帮着我们这些枣农卖了很多枣,真的非常感谢咱合作社和乡村振兴服务队。”冯家镇李学村枣农李延合说,今年10月份,他参加了沾化区乡村振兴服务一队对接西南大学等校友会开展的冬枣团购助销活动,比往年单纯靠到市场卖枣增收了5000多元。作为李学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社员,他不仅通过冬枣助销活动提高了收益,还通过合作社参与投资了“沾冬2号”冬枣技术示范园项目,入社时他出资1万元,今年获得了1000元的分红收益。

  坐落在冯家镇大流村的“沾冬2号”示范园总占地80余亩,已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冬枣大棚16个,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咱园区里的二代冬枣比传统的一代冬枣个头更大,甜度更高,水分更多,果皮更薄,果肉更脆。”枣农张亦明自豪地说道。园区内每年有2万-3万斤冬枣直供大型客商和固定客户,实行订单式种植,单价可达到40元-50元/斤,是普通一代冬枣售价的八倍有余。

  “一边联系规模化种植基地,一边服务村集体和广大村民,我们服务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类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思路,架起了桥梁。”滨州市派沾化区乡村振兴服务一队队长任建义介绍,自2019年7月份进驻冯家镇以来,服务队先后在5个帮扶村分别成立起了生产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联农户的方式,我们动员五个合作社共注入资金225万元,打造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沾冬2号冬枣技术示范园项目。”任建义介绍,在服务队帮助下冯家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省农科院新模式科研基地落户到示范园内,建立试验田,实现冬枣标准化、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种植。

  参与合作社的种植户除了自家卖枣收益、示范园分红外,还可通过参与示范园冬枣的采摘、包装、装卸等工作和开展线上线下联合代理销售等方式,增加额外收入。小寨村的陈明军今年就通过网店和微信帮助示范园销售冬枣,收到了2000多元的销售提成。

  与此同时,服务队还组织成立了涵盖5个村集体经济的村办联合企业——滨州市沾化区丰硕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与冯家镇食品加工行业龙头企业珍味嘉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村企合作助力农业高值化发展示范园”项目。11月29日,记者走进该示范园生产车间内看到,十几名操作工正在细致地分拣红心萝卜,旁边车间的烘干机正在不停地轰鸣运作,分拣出的萝卜将经过低温真空油炸工艺,加工成常见的果蔬脆片系列产品。

  “5个村作为原料种植基地提供冬枣、苹果、萝卜、豆角、黄瓜等作物,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珍味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兴敏介绍说,作为项目合作方,除了果蔬销售收益,村办联合企业每年可按投资总额6%收益率获得项目分红,5个村集体按照出资比例均可取得相应收益。

  同时,部分村民还可以优先到园区从事车间操作和冷藏管理等工作。来自孙王村的魏清芳,丈夫因肺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庭较为拮据,她到园区车间从事分拣工作以来,每个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的工资,有效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

责任编辑:编辑值班2
新闻关键词:合作社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