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中区筑牢民生底线 托起幸福生活
鲁网11月4日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全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名校带动”
力促教育均衡
为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名校,枣庄市市中区充分发挥辖区市直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带动作用,通过采取“名校融校”“一校多区”等举措,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今年5月30日,枣庄市市中区勤为学校、建设路中学正式加挂枣庄十五中南校区、北校区牌子,使得枣庄十五中这座拥有48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老牌名校在市中区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规模。
“枣庄十五中是老城教育的一张名片,目前,四个校区做到了‘一种理念、一套班子、一体管理’。”枣庄市市中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以枣庄十五中为代表,市中区不断加速优质资源裂变倍增,“名校带动”战略硕果累累。
2019年,名校枣庄三中全面管理区直高中枣庄十六中,实行一体化办学。同年,枣庄十五中深度帮扶枣庄十六中初中部、枣庄九中初中部,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经验。
市中区文化路小学成立文化路教育集团,实现“一校三区”一体化办学。
建设路小学、红旗小学、逸夫小学先后成立教育集团,提升办学规模和办学档次。
枣庄四十一中实现“南北双校区”一体化办学,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突破。
建设路小学帮扶西王庄镇中心校,君山路小学帮扶齐村镇郭村小学,让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下沉到镇村学校。
目前,名校集团化、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已覆盖市中区中小学生3.7万人,占全区中小学人数的1/3。
在发挥名校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枣庄市市中区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学校提档升级。2020年预计投资4.3亿元,相继启动11所学校(园)新建、改扩建工程,将为全区提供8600个优质学位。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新增教师450余人,加大校际、城镇教师交流力度,推动师资的均衡配置。
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让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分布,为市中区城区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全区初中划片招生已经顺利完成,在校就读新生约1.2万人。
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群众获得感
枣庄市市中区作为原市驻地,“老、散、小”型住宅小区较多。近年来,市中区区委、区政府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听民意,解民忧,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亿元,对立新小区等296个小区实施了改造,22万人受益。
聚民智汇民需,精准把脉改造任务。改造初期,市中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汇总意见要素,一区多案,用“再规划”理念,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极大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突出差异化改造,补齐短板惠民生。市中区按照“因地制宜、按需实施”原则,坚持“一区一策”“一楼一策,结合老旧小区特点和实际,创新改造模式,对户数较多、面积较大的老旧小区,充分挖掘小区内部闲置土地,通过小区内部自我平衡完成部分改造内容,通过细化改造内容,高效利用改造资金和潜在资源,实现投资成效最大化。
拓宽融资渠道,变“独唱”为“和唱”。为破解资金缺口这一难点,市中区在高效利用、优化分配改造资金的基准上,开拓创新,建立了一套“政府补助、部门联动、镇街共建、企业自筹、居民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把老旧小区改造做活,在完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有效为小区和社会创造新动能。
物业管理全覆盖,为长效管护提供“硬核”保障。为有效解决改造后绿化、设施易损坏的“顽疾”,强化后期管护,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和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市中区将疫情防控纳入物业管理日常服务范畴的同时,凝聚镇街合力,采取“因区制宜、一区一策”的办法,指导镇街优先从社会上选聘物业企业,对规模老旧小区提供标准化物业管理服务;区级财政每年列支近2000万元进行物业费补贴,全区有448个老旧小区告别了物业“失管”,在全市率先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
“四好农村路”建设
让群众点赞
近年来,枣庄市市中区交通部门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通户道路硬化、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动态排查整治工程,有效提升了农村交通环境。
注重规划先行。市中区交通部门逐镇、逐村、逐路开展摸排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开展线路规划设计,制订方案。项目建设以串联美丽乡村、服务中心村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提升窄旧道路。通户道路硬化工作按照全覆盖要求,按照普惠性要求针对每一个自然村量身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的时间节点全力推进。
因地制宜搞建设。树立“高质量建设就是最好的养护”理念,高质量实施道路建设,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道路绿化、排水、安防等各项附属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根据地形特点分类实施,山区道路注重路网末端建设,解决安全出行问题;平原道路注重互联互通,解决便捷出行问题。
统筹推进形成合力。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城乡环卫一体化、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全力做好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运输渠道,发展生态旅游业,串联美丽乡村。真正把“四好农村路”转化为农村的致富之路和人气之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经过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中6米及以上道路由2018年的192公里提升到334公里。完成硬化村居道路186万平方米,有效解决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完成危桥改造23座,全区600余公里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现100%。新建改造客运站点115个,全区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实现100%,全区农村公路密度、县乡公路三级以上路比例及好路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四好农村路”建设得到群众充分认可,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医疗有保障
群众更安心
全力推进国家健康城市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截至目前,全区共建立7个健康社区、16个健康家庭、1所健康医院、2个健康宾馆、2条健康知识宣传一条街、4个健康机关、1个健康市场、4个健康餐馆(厅、食堂)、2所健康学校、1个健康景点(公园)、2个健康商场、2个健康企业共计44个健康细胞示范样本点,通过验收并挂牌。
深化体制改革,夯实卫生健康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预约诊疗和智慧医院建设,结合疫情防控,在区级以上医疗机构大力推行预约诊疗制度;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工作。
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体系规范化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截至目前,对不明原因肺炎、流感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率达100%;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更新率达100%;应急队员、基层传染病防控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合格率达100%。
着力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打造便民医保。开展区、镇(街)、村(社区)医保经办服务标准化示范窗口“三级联创”。目前全区11个镇街、公立医疗机构、连锁药店均成立了医保服务站,村(社区)设置医保服务点。将12项高频率经办业务事项统一制作成二维码,放置在三级经办服务窗口;开展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已覆盖全区90%以上定点医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