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临时应急市场利市便民——摆摊“一小时”,重温“烟火气”
鲁网4月1日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让生活回归正常的步伐更快些?连日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街头巷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小时市场”,让大家感到了久违的城市“烟火气”。
利市便民之举
3月25日17时多,记者来到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牌坊街,行走在阡陌街巷,街旁一处健身广场上的“一小时市场”里,吆喝声阵阵,戴着口罩的七八位菜农正在这里“提篮小卖”,与顾客讨价还价。
菜农尹怀德正忙着招呼顾客。过去两个月,尹怀德自家种植的菠菜、小葱、苔菜等因为疫情滞销。虽然种的不多,但也是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现在到了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要是再没有销路,只能看着这些菜烂在地里了。
手足无措之际,牌坊街新设的“一小时市场”让尹怀德看到了希望。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执法局允许确实有特殊需求的人员入市摆摊一小时,弥补因为疫情造成的损失。“允许大家在这里摆摊,可帮了俺们大忙了,不然小葱就真要长成老葱了。”受益于这项临时政策,尹怀德每天都能在这儿卖二三十斤蔬菜。
“所谓‘一小时市场’,就是在小区周边选个合适的位置,让有特殊需求的群众能摆摊售卖,就地就近方便市民采买。”该区综合执法局城管大队大队长巩振刚介绍。
因为来此摆摊的都是庄户人家,售卖自家新鲜的蔬菜,来“一小时市场”买菜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久违的烟火气又回来了,这才是生活。”正在买菜的市民刘素贞说。
入市严管不松劲
在珠海街道,类似这样的“一小时市场”共有7处,在方便买卖双方的同时,该区综合执法局并没有放松对此类市场的管理。
“大家出来摆摊一定要携带证件、戴上口罩”“不能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垃圾要即产即清”……在珠海街道西宁路的“一小时市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巡查的执法队员。
“原本擅自占用道路或其他公共场地从事经营活动是违规的,发现后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但疫情发生以来,街道很多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在西海岸新区综合执法局党组的倡导和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我们新设了多处这种临时应急市场,希望让大家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珠海综合执法局中队中队长耿金刚说,为强化对一小时市场的管理,每个市场都设置了公示牌,为确实有特殊需求的群体颁发入市资格证件。
有特殊需求的商贩如何界定?巩振刚说:“疫情期间,我们利用新开发的流动业态业主身份信息采集小程序,对全区巡查发现的游商浮贩进行了登记,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研判,我们会优先选择有特殊需求的商贩入市,比如疫情防控期间,急需赚取基本生活费用、农副产品滞销的这类生活抗风险能力较差的群体。”
该区综合执法局还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一小时市场”内的食品安全加强管理,并结合线上App“吆呼”,将其纳入全区的公共服务小平台,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发展地摊经济的稳定场所。
主动服务解民忧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永远连接着社会治理的细微接口,一个个‘一小时市场’的背后是一个很大的城市群体,一个摊点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单位,他们生活状态的好坏,其实也关系着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了解到“一小时市场”的设立,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于晶利教授感触良多,“此类市场的设立充满温度,综合执法部门面对疫情下的‘经济寒冬’,柔性执法,主动服务,让正常生活回归的步伐变得更快。”
于晶利说:“‘一小时市场’虽然只有一小时,却无形中化解了商贩到处摆摊卖菜难和市民担心疫情买菜难的供需窘境。同时,将商贩引入市场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商贩为生计到处摆摊买卖从而引发城市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广大市民冲破疫情阴霾,快速回归生产生活的常态。走在熟悉的街巷,身边是熟悉的场景,每个人都会感觉格外亲切。”
“为百姓排忧解难、执法为民是我们执法部门的根本价值追求。疫情当前,除了严格防控外,我们还要创新思路打法,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这也正是我们设立‘一小时市场’的初衷。”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