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58万群众喝上优质水
鲁网12月30日讯 12月9日,嘉祥传来一则消息:“山东嘉祥:城乡一张网打破二元供水格局”入选首批18个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实施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是与群众自身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嘉祥县自2015年开始启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高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处水源地28眼水源井,铺设了供水主管网510公里,村内管网3863公里,把5.2亿元资金“埋”在地下,让58万群众喝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初步实现了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源、同服务”的目标。
城乡“二元”供水格局
弊端显现
“俺们村的老百姓普遍都有黄牙根,后来专家说是因为村里的饮用水不达标。”12月12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嘉祥县卧龙山镇谷庄村时,村党支部书记谷传富无奈地指了指自己的牙齿说道。
“嘉祥县属于地质性缺水地区,虽然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但由于嘉祥地处黄泛区,地下水硬度高,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氟超标,原供水站水质普遍不达标。”嘉祥县水务局局长王松田说。
据王松田介绍,2004年嘉祥县展开农村自来水建设,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改善了全县农村饮用水条件。但经过十多年运行之后,农村供水出现水压过低、管网老化、水质恶化、限时供水等问题,供用水矛盾日益凸显,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对于高质量用水的需求。
“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就是县委、县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嘉祥县委书记周生宏表示,面对城乡“二元”供水产生的弊端,2016年,作为经济欠发达县的嘉祥痛下决心,开始对水源、水厂及供水管网等进行改造提升,启动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该县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委托省水科院编制了《嘉祥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聘请水利部灌排中心进行审查指导,制定出台了《嘉祥县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克服缺乏水源地
第一道坎
寻找合格水源地,对于地质性缺水的嘉祥来说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第一道坎。
“曾经设计单位提出从外县引水的方案,但这对于财政困难的嘉祥县来说难以承受。”王松田告诉记者,为保证水质达标、水量充足,运营成本最小化,嘉祥县将水源地勘测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寻找优质水源地。
县里请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的专家到嘉祥县勘探,历时近一年,优选了任店等5处水源地,新打水源井28眼。现在这5处水源地供水水量达到7.6万立方米/天,水质经检测106项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有效解决了水源保障问题。
“使用地下水并非长久之计,我们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嘉祥县县长朱瑞显介绍说,目前,嘉祥县正利用采煤塌陷地建设蓄水量为138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结合南水北调移民影响工程和引黄西线工程,蓄引长江和黄河水,着力构建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补充的双备水源格局,实现地下水向地表水转换,进一步提高供水可靠性。
有了水源,再通管网。仅在谷庄村,就需要铺设主管道8800多米,入户支管道7600米,农户大门口以上供水管网和设施,全部由嘉祥县筹资建设。据统计,近年来该县累计投资5.2亿元,目前全县449个村已通水运行,受益群众58万人,今年年底,剩余村可完成村内改造。
科学管理,
实现“同源同网同质”
拧开水龙头,汩汩流出的自来水让潘秋凤喜上心头。她告诉记者,用上了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之后,家里的烧水壶水垢明显减少,水喝起来更甜了。
“村民家里都贴上了一份服务卡,供、用水如发生问题,用水户只要拨打一个电话,服务员就会上门维修,以最快速度解决。”谷传富告诉记者,在供水村级服务站配备有5人的运营和服务队伍,为村民解决相关用水问题。
为保障长效用水,嘉祥县建立了“县统筹、镇主体、村负责”三级管理体系,并专门设立了维修资金和抢修费。县一级,每年由县供水企业从水费中提取维修资金82万元,县政府同额补助82万元,专门用于主管网及供水设施的维修更新。镇(街道)一级,设立维护抢修费,每年从水费中提取27万元,专门用于村内管网维护抢修。同时,嘉祥县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信息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供水系统对全县水厂、水源地及供水管网的流量、水质、水压等数据进行在线实时监控,发现供水故障,维修人员2小时内到位抢修。同时,减少了管理人员,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果。
“统一的水源地,通过输水管线输送到各个水厂,这是‘同源’;然后通过各个水厂,通过配水管线输送到城市和农村,这是‘同网’;城市和农村的水质是一样的,做到了‘同质’。”山东公用集团嘉祥水务有限公司经理杨勇介绍道,目前嘉祥县已实现从全县任一水源地将水供给到任一用户,做到水源互通互补。(来源:大众日报)
- 2991个问题成检验落实“试金石”2019-02-25
- “双招双引”筑牢嘉祥综合竞争优势2019-12-03
- 实施“承诺制+容缺办”制度助力“一次办好” 嘉祥:缺少要件也能办证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