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共问效”济南首创预算绩效“五方协同精准联控”机制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哪儿?花得值不值?济南市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入手,在全省首创预算绩效“五方协同精准联控”机制,即实施预算精准编制、精准执行及精准清理“三个精准”等“点穴式”精准控制手段,同时建立人大、纪检监察、组织部、财政、审计协同联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绩效指标覆盖446个预算单位
一方面是急需资金的项目嗷嗷待哺,一方面却是大量资金沉淀在账户上无效闲置。如何统筹解决“财政资金缺口与低效无效闲置并存”的突出矛盾?
“济南市的做法就是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入手,在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及《济南市市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济南市市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等两个配套的具体工作办法。”济南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5个方面的17条改革举措,扩大了绩效管理范围,提高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记者看到,济南市创新性地将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目标化”“制度化”“信息化”,在全省率先创设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支出率、预算到项目率等3个共性绩效指标。按照“谁申请资金,谁编制目标”的原则,倒逼有关部门健全绩效目标内部编报机制,确保预算编细编实编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情况和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吻合度。
据了解,济南市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绩效指标已覆盖446个预算单位的1500余个项目,涉及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约600亿元,在编制2020年预算时将进一步实现全覆盖。
“三个挂钩”拧紧预算水龙头
为实现预算精准编制,济南市规定,实施重大政策和项目预算编制“三个挂钩”:一是与事前绩效评估审定的下年度资金实际需求等挂钩,精准安排项目预算;二是与预算绩效目标挂钩,主要根据设定的预算执行进度、预算到项目率、预算支出率共性指标等,精准核定项目预算;三是与上年预算执行绩效挂钩,对绩效好的政策、项目优先保障,对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硬化预算和绩效约束,源头防控资金沉淀的产生。此举可谓拧紧了预算管理的“水龙头”。
据介绍,在编制2019年部门预算中,济南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产业政策、城建计划、教育、文物、农林水利等领域88个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共涉及预算金额66.2亿元,审减21.3亿元,审减率32.1%,评估结果已与预算安排挂钩。
同时还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财政补贴这一重大政策的延续提供了有力的论证。经评估,政策前期产出效果明显,企业融资成本平均降低25.87%,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瓶颈,优化了济南市营商环境。
五方协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如何确保预算精准执行、精准清理?济南市在预算执行环节遵循“零化沉淀”理念,建立“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支出进度和资金闲置预警整改+动态精准清理”机制,加强对绩效运行情况的监控管理。
据介绍,通过跟踪评估,济南市财政部门逐笔严格按项目实际支出进度和绩效情况实行精准拨款,尤其对100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会同主管部门进行实地核查;对问题严重或整改后不到位的予以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甚至收回已拨资金。对预计年底无法支出的项目资金及时进行精准清理收回,调整用于全市重点项目。
“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单单依靠财政部门一方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济南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五方协同精准联控”工作机制,创新之处就在于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的“阳光绩效监控”。
比如,市人大重点审查监督支出预算、政策和项目实施效果,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市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巡查和专项监督,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市委组织部门将预算绩效指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市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各部门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市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开展审计监督,并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将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这种“济南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政府预算绩效以及重大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