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实施扶贫项目规范提升行动
“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7月15日晚,容纳千人的青州云门剧院座无虚席,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扶贫大戏——《一个都不能少》正在上演,青州市各级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又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近年来,青州市立足全市贫困人口实际,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不断完善“扶上马、送一程”后续扶持机制,开创脱贫攻坚多点发力、多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希德,47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村村民,妻子张吕芬务农,儿子唐增顺先天性脑瘫,女儿唐品盈正在读书。”随便打开一份档案,贫困户的详细情况便记录在册。
没有源头的精准识别,就没有后续工作的有的放矢。青州市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每一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2014年识别贫困户13739户30380人,省定贫困村25个。通过持续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户脱贫村摘帽。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回头看”,明确建档立卡享受政策的扶贫对象3870户7520人。由市级领导带头遍访扶贫对象,做到“家底”清楚、靶向精准。今年,将享受农村低保的8440人全部纳入核查范围,已选出5260人,纳入市标贫困户重点关注,真正确保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以前交通不便,村民种的山果、蔬菜、粮食都卖不出去,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山里产的东西再也不愁卖,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7月22日,庙子镇梨园店村党支部书记高维生乐得合不拢嘴,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1.17万平方米的藕池和9000多平方米的鱼池,该村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梨园店村在第一书记孙磊和村“两委”的积极谋划下,由脏乱差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景色秀丽的旅游热点村,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围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青州市创新实施行动组负责制,由市级领导包靠镇街,市镇村三级书记带头抓扶贫,以上率下,挂图作战;118个市直部门全部参与,一线攻坚;173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靶向扶贫;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主动融入,精准识别、靶向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青州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点,立足果蔬、花卉、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实施产业项目。自2015年以来,投入资金5923万元,建成111个扶贫项目,其中产业项目108个,形成了青州柿子沟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亿家红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产业扶贫开发示范点,实现利益联结7000余人次。
今年,为确保项目规范运营,青州市开展了“扶贫项目规范提升行动”,发现整改各类问题479项,让项目运营收益走上良性轨道。由扶贫项目产生的200余个公益岗位优先保证贫困劳动力上岗,让全市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脱贫。
“我以前住一次医院花费1万多元,报销完自己要花五六千元,现在只花一两千元。”邵庄镇西薛村村民杨广民因肾病需要进行透析,在青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多亏了市里的医疗扶贫,不然我早就因病返贫了。”杨广民告诉记者。
青州市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中,“老病残”占64%,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75%。为此,青州市实现了建档立卡享受政策户“扶贫特惠保”全覆盖,开通“先诊疗后结算”绿色通道,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减半,最高支付限额已提高到每年50万元,全市26家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报销。今年以来,全市各医疗机构减免医药费2467人次,住院收治严重精神病患者52人次,门诊治疗200余人次。
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重在责任落实。为此,青州市在997个村悬挂扶贫电话公示牌,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坚持问题发现解决在一线。同时,由扶贫办抽调15名干部,组成5个督查组,直奔现场全方位督导,与青州市纪委监委建立线索移交机制,处理扶贫领域案件4起,涉及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