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完成567个行政村110373户厕改,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厕全覆盖
近年来,东平县把推进农村改厕这样一件“小”民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污染的一项“大”工程来抓,坚持不懈地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明进步。
不落一村
不漏一户为有效推动工作开展,东平县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东平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在农村改厕中承担的责任,县、乡两级政府切实强化行政推动,严格目标考核,做到了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
针对改厕过程中群众怕花钱、改不改无所谓的偏见,东平县始终将宣传发动贯穿于改厕工作的全过程,宣传农村改厕的科学道理和卫生防病知识,促使农民群众更新观念、形成共识、积极参与。
为了带好头,他们先在各个乡镇(街道)选取一部分试点村,发动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带头改厕。看到改造后干净卫生的如厕环境,广大村民群众的思想悄然转变。
“家里没赶上第一批厕所改造,可后悔了,后来第二批改造的时候,我们家第一个报了名。”沙河站镇小杨庄村村民石秀玉说。
赶走“拦路虎”
搬除“绊脚石”
山、水、田“三分天下”,是东平县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要想把改厕工作做实,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
因东平县部分农村处于山区,地下石头多难以挖掘;部分农村处于湖区,地下水位较高;还有个别农村因布局限制,房前屋后巷道狭窄,没有合适位置挖掘基坑。在这些地区,传统的三格式、双瓮式改厕方式难以推广。
在吸取专家意见和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该县决定在普通农村地区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双瓮化粪池式改厕模式;在山区农村采用粪尿分集式厕所或砌垒式卫生厕所,粪池形状可根据山区地势进行变化;在地下水水位高的沿湖农村采取砌垒式卫生厕所,并建设粪便处理设施或粪便处理厂进行后续处理,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改厕难的问题。
在梯门镇东梯门村,村民周庆芬家计划采用双瓮式改造方式,但是在开挖瓮池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渗水现象。监管人员当即下令施工队马上停工,改为砌垒式改造方式。“我家改厕费了两遍劲,人工耽误了不说,还瞎了好多材料,没想到一分钱也没收,还把工程给做得这么好。”周庆芬说。
“目前,在已完成改厕户中,双瓮式厕所改造约6.9万户,三格式厕所改造约1.2万户,粪尿分集及砌垒式厕所改造约3万户。”东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管结合
群众“方便”更方便
在农村,检验改厕工作成功的标准有两项,一是把好质量关,确保不出任何质量问题;二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期运营管护机制。
东平县充分利用省、市、县财政补助每户900元的资金,对厕具进行了统一招标和采购。专门组织生产厂家及相关专家对改厕负责人员、村级施工队伍进行了4次集中培训,培训人次达200余人,提高了施工队伍水平。安排东平县住建局等监管部门不定期赴改厕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改厕竣工后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验收,确保把农村改厕工作打造成质量放心、群众满意的工程。
在后期维护管理上,东平县指导群众掌握科学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制定了《东平县无害化卫生厕所管护指导意见》,督促各乡镇(街道)按照改厕规模配备一定的抽粪车辆,定期抽取粪渣,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改厕群众的后顾之忧。
“目前,东平县还在探索更深入的后期运营管护机制,早日实现‘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的目标,全面巩固和扩大农村改厕工作成果。”东平县改厕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东平县共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10373户,涉及56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 东平县滩区库区群众看病养老有保障 乡镇卫生院过上了“富日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