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两谷一港一中心”托起大科创格局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论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关键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怎么有利于创新,就怎么办!”在6月12日举行的济宁国家高新区(以下简称“济宁高新区”)考核表彰大会上,该区党工委书记刘章箭把“创新”提高到了全区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上,首次提出集全区之力推进“两谷一港一中心”(创新谷、数谷、蓼河英才港、济宁资本中心)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通互动的创新生态圈。当科学完整的体系架构遇到贴心细致的新政新策,一个立于全区发展之基的大科创格局正在济宁高新区显露雏形,并必将成为区域发展和动能转换的中坚力量。
提升产业链
批量吸引战略新兴企业
“停车难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车位不够,而是车位使用率没有达到最高。细心的司机或许会发现:很多时候仅一街之隔的车位也会出现一边一位难求、一边虚位以待的尴尬状况。我们现在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对停车位状况进行实时的共享和管理,哪里有空车位,点点手机就能一目了然。”作为首个进驻蓼河数谷的信息产业企业,众帮来袭(济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续对正在推进中的共享停车位项目信心满满,而蓼河数谷配套的专业服务,则让企业深感背后有了座坚实的靠山。
以科技为核的济宁高新区发展离不开创新产业的支撑,“两谷”建设,正是在为吸引战略新兴企业、进而完善引领区域发展的“箭头产业”构建系统化平台。其中,4月12日启用的蓼河数谷,就是在立足区域现有信息产业基础的前提下,瞄准“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两个细分领域精准发力,进行产业的整体再提升。
软件开发等前沿领域对人才和科技的要求很高,在基础薄弱的地区盲目进入难免要碰一鼻子灰;而电子制造等末端又存在高污染、高耗能等状况,已经偏离了高新区的发展定位。鉴于对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蓼河数谷决定一方面依托华为大数据产业园为高新区创造出“数据富矿”,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拓展大数据产业;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将庞大的企业数字化需求转化为供给,专注解决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升级的问题。从“两数”入手、重新定位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并大幅提升配套标准,可以说既务实又精准。
如果说,蓼河数谷建设通过聚焦“两数”产业给了济宁高新区信息产业发展更为明确的路线指引,那么,创新谷则进一步畅通了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的渠道。
“创新谷是以产学研基地为核心向外延伸,包含科创中心、大学生双创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蓼河数谷、战略新兴产业园等一系列科创项目,重点引进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打造相关产业专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济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丁春晖表示,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力度的政府扶持和平台支撑,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这些企业度过艰难的科技转化期,实现产业化的飞跃。按照计划,创新谷将于2019年底具备基本形象,2020年科创中心等部分园区投入使用。
牵起人才链
营造拴心留人的温馨港湾
有了新的产业定位,就要聚集一批具有战斗力的创新尖兵。
今年上半年,济宁高新区活性引进陈政清等2名院士,以项目为依托,进驻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并设立院士工作站;去年连续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的垂青,开创了济宁设立诺奖得主工作站的先河……问及这些科研大咖缘何在近几年齐聚高新区?与蓼河英才港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多数三线城市一样,济宁高新区在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对此,蓼河英才港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引才思路,开展全球化柔性引才试点,在重点人才来源国家和国内中心城市建立离岸研发中心、人才创业前端孵化基地。3月10日,济宁高新区与北京公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的济宁高新创新中心在美国纽约法拉盛挂牌,同时位于洛克菲勒大厦20层的商务中心也投入使用,这些创新尝试为引进高端人才拓宽了渠道路径。
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不仅要站在科研前端,更要贴足产业需求、形成良性的产才互动。蓼河英才港不仅出台落实了包括“对通过我区申报入选或全职引进的专家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在享受国家和省支持政策的同时,再给予每个创业类项目最高500万元、创新类项目最高300万元的项目资助”“每年遴选一批蓼河英才,给予每位蓼河英才100万元的经费资助”等在内的10条人才新政。更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探索“人才+项目+资本”的招财引智模式,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取得了显著效果。
拴心留人,只有好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与高层次人才相匹配的人才生态。为给顶尖人才提供最优的生活环境,蓼河英才港不仅以蓼河新城建设为依托,持续完善河湖水系、国际人才社区麒麟岛、国际医院、新机场高速等设施建设配套,还积极围绕人才创新创业打造集平台、孵化、服务等于一体的人才生态圈,让每一个来到高新区的人才有回家的感觉,把这里当做生活创业的温馨港湾。
完善资金链
企业发展不再被资金“绊住脚”
“资本中心的办事效率太高了,什么书面材料都不需要提报,100万元的贷款就打到公司账户了。有这样的资金扶持力度,企业哪还用闷着头到处找钱。”谈起济宁资本中心为服务小微企业客户推出的“云税贷”业务,山东特瑞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直竖大拇指。原来,“云税贷”利用了大数据技术及银税直连网络,结合税务局的企业缴税金额情况,无需抵押担保便可直接为企业授信贷款额度,且利率低、放款快。
融资难、贷款难是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云税贷”只不过是济宁资本中心尝试破题的路径之一。为从根上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济宁高新区对2015年建立的济宁资本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构建起全产业链基金群,推动现有11只基金提高本地投资力度,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建设。同时畅通创业资本和项目对接渠道,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如意集团成立百亿新材料发展基金,多渠道引进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
从私募股权、吸引风投,到专岗专人服务企业上市,再到设立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济宁资本中心围绕科技金融所做的创新,为大科创格局的成形构建强有力的资金框架。
“下一步,我们会在做实原有股权交易、金融资产钱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等要素交易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科技技术交易,加快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互联网+金融+科技’的科技综合服务大平台。”济宁高新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谭进说,特别对初创型企业、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挂牌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 走在前列扬起龙头 制度创新让企业轻装上阵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