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脱贫攻坚
菏泽市是山东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2016年初有省标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1.4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37.7%。近年来,菏泽市干部群众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拧紧责任链条,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攻坚合力,强化督查问责,脱贫攻坚取得扎实成效,2014年至2018年减贫170.15万人,基本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持续深化“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去年全市脱贫8.35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563个,累计安置和带动30.5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紧盯“黄河滩”,村台迁建工程已经启动,6个外迁社区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个已完成搬迁,14.7万滩区群众即将实现百年安居梦。
菏泽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菏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化作工作动力,不断创新落实举措,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使他们摆脱贫困、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同时,努力探索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好地指导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
创绘“三张地图”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围绕“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实行精准化管理”,全市历时近两个月,对87项指标、1387万条数据进行梳理标注,在全国第一个绘制了三张“扶贫”地图,彻底弄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贫困村在哪里,哪里贫困人口多,哪里贫困人口少,归谁管,由谁扶,怎么扶,如何退”。
“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对所有乡镇(办)的贫困人口构成状况进行详实标注,清晰地展现出全市贫困人口点状分布和局部密集的特点;“全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显示了扶贫工作重点村各项基本情况及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成效及本年度扶贫计划等;“全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分产业用不同颜色和图像标记对项目的投资、规模以及扶持企业进行详细标示。
三张“扶贫地图”的制作,为扶贫项目布局、调度和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实现了贫困村、贫困人口在哪里,扶贫项目资金就安排在哪里,行业扶贫就跟随在哪里,社会扶贫就对接在哪里。目前,县、乡、村都编制了各级扶贫地图,实现了“精准”挂图作战。
创立“双向承诺”制
拉起责任落实“两条链”
菏泽市把发挥市县直部门单位的职能优势、帮扶干部的技能特长与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组织1267个市县单位与15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签订精准扶贫到村双向承诺书6304份,4.9万名干部与22万户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到户双向承诺书、填写扶贫手册,拉起帮扶人与被帮扶人责任落实“两条链”。
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帮助选定主导产业,引进致富项目3054个、修路7377公里,帮助1392个村完成电网线路改造、1743个村通上了自来水,改善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由“要我帮扶”到“我要帮扶”的转变。
贫困村、贫困户消除了安于现状、“等人送小康”的消极依赖心理,增强了内生动力,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发展致富产业,用好帮扶资金和生产资料,2017年以来脱贫的48万人中70%是靠自身努力发展种养业和劳动就业脱贫,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巨野县章缝镇章西村贫困户田中平签订双向承诺书后,说“人不能闲着,脱贫要不等不靠”,在帮扶人靖树林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的“富民农户贷”,建起两个葡萄大棚。他家的葡萄进入丰产期后,每亩产量4000多斤,仅葡萄一项收入就突破10万元,田中平如愿兑现自己的承诺,实现脱贫。
创办“扶贫车间”
“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了让“扶贫车间”模式持续健康发展,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菏泽市持续加强规范服务,推动扶贫车间从最初的“小窝棚”到试点扶贫车间建设再到全市推开统一标准建设,到目前的配套设施齐全的扶贫车间,由1.0版本一步步升级到了4.0版(1.0版本:“小窝棚”,2.0版本:试点建设的扶贫车间,3.0版本:统一规划建设的扶贫车间,4.0版本:配套设施齐全的扶贫车间),确保了贫困群众进得去、干得好,有持续收入,稳定脱贫。
转变了群众观念。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每天收入20至100元,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
增加了村集体收入。2134个村通过收取扶贫车间租金及光伏发电年总收益7732万元,提高了村两委带动脱贫和救助贫困户的能力。
提升了企业效益。企业布局乡村、入驻扶贫车间,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成本偏高问题,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以来,全市发制品、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上缴税金分别增长51.2%、24%和14%。
激活了农村经济。扶贫车间发展了农村二产三产,带动了一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农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促进了农村稳定和谐。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也使留守儿童有了照顾,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目前,全市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555个,累计安置和带动30.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9.7万名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创新“就地就近筑村台”模式
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5月30日上午9时50分许,在菏泽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台社区工程开工仪式上,随着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的一声令下,东明县焦园乡八号试点村台主体工程建设启动。那一刻,前汤村68岁的老人汤守信眼睛里噙满了泪花,他喃喃地说:“要有新家了,再也不怕水了。因为黄河水,我盖了3次房子,自己垒的台子有3米多高。我还是盖的少的,有人一辈子盖了10多次房子。”
菏泽市是黄河入鲁第一市。滩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特别是滩区群众住房“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远离洪灾、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是滩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希望所在。
绝不能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为早日实现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幸福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2017年2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工程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广大滩区群众即将告别旧居、搬进新居,百年“安居梦”正加快变为美好现实。
菏泽市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黄河在菏泽境内长185公里,共有滩区13处,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内居住人口14.7万人。菏泽市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极大关心。菏泽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一号政治任务,成立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逐级签订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28个村台,已完成淤筑23个。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村台降水的有效路径,比自然降水将提前半年时间。创新实施EPC建设模式,节约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焦园乡八号村台是首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村台,占地929.7亩,涉及荆东、荆南、荆西、汤庄4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1537户5345人。菏泽市把八号试点村台建设作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在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强力推进工程建设。目前,焦园乡八号试点村台已经具备启动社区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对于新建社区,当地按照“一台一韵、一村一案”的新型社区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推出了不同大小5类规格、10种户型供群众选择。
据介绍,菏泽市立足滩区实际,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黄河滩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坚持“边迁建、边脱贫”,引导滩区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富民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注重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积极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振兴样板,将昔日的“黄河滩”变成美丽的“花果园”,让滩区群众家园更美好、生活更幸福。
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介绍,为确保滩区脱贫迁建工程顺利推进,菏泽市先后出台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专项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制订了25个部门具体方案,涵盖社区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脱贫迁建工作稳步扎实推进,28个村台工程建设顺利。
到2020年,菏泽黄河滩区14.7万群众都将圆安居梦。
- 烟台部署开展就业扶贫工作 实施一对一援助2019-03-18
- 枣庄:书写精彩“民生答卷”提升群众幸福感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