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构建“个十百千万”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
2月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桓台县唐山镇于堤村的文明实践志愿者们齐聚一堂,各有分工,有人忙着切肉、剁馅、和面、擀皮儿……还有人拿着笤帚、抹布直奔孤寡老人家中进行节前除尘,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和大家庭的亲情温暖。
饺子包好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于杰带领志愿者们,端着香喷喷的饺子,拿着春联,逐一送到于贤孝、赵宗明、付春花等三位孤寡老人家里,陪他们一起煮饺子、贴春联,并送去新年祝福。
据悉,组织志愿者定期到孤寡老人家里进行帮扶是于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杰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志愿帮扶活动,用实际行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于堤村落地生根。
在桓台县,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以不同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生活。
2018年,桓台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文明实践活动只有接地气、受群众喜爱才能扎根、发芽、成长壮大,提升群众的精气神。该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综合场所与核心场所相结合、固定场所与流动场所相结合等方式,建立起以县域为整体、覆盖县镇村三级、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的综合性文明实践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包含媒体云、志愿云、镇村云三大板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基层群众有志愿服务需求,可以进行点单预约,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接单,确保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精准有效。志愿者还可以通过点击查看“最新志愿服务活动”板块,选择适合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不走空,切实把文明实践课堂移到群众“指尖”上。
作为淄博市唯一的全国试点县,桓台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通过深入挖掘提炼王渔洋文化、马踏湖文化、乌河文化等当地特色文化内涵,着力构建“个十百千万”实践模式。“个”即一个主题“我为群众(服务对象)解难题”;“十”即一个中心九个分中心十大志愿服务阵地;“百”即打造百个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千”即千余名专职管理员;“万”即在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注册,并在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场所,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八万名志愿者。
走进田庄镇刘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它们既是乡风民俗的真切写照,更有“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的集中展示。民间艺人们的“涂鸦”,人物形象或者憨态可掬,或者生动形象,格言警句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发人深省,让这里的文化墙有着颇高的“回头率”,过往村民都愿意停下步仔细瞧上一眼,议论一番。“孕育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首先要有一个好环境,文体广场、活动室、图书室等文明实践活动阵地必不可少。村庄整洁干净,村容村貌变好,志愿服务才有更好的成长土壤。”刘家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伟说。
目前,桓台县依托正在建设的文体中心提升改造工程,设立了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各镇在建设分中心的同时,结合省、市乡村振兴示范工作,分别选择了2至7个村,着力打造典型样板,挂牌成立了200余个文明实践站。
有队伍有人员,文明实践源头活。几乎每天都有100多位练腰鼓的妇女姐妹,相约聚集在马桥前金村文明实践礼堂。“号召大家练腰鼓,除了强身健体,更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和人际交往需求,这可以让他们在队伍里产生归宿感、认同感。”马桥镇党委书记柴涛说。
隆冬时节,农作物管护进入关键期,在桓台县农村,活跃着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为农服务志愿队,走村串户,把“鲜活”的农技知识送上门,村民则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他们请教。“听了专家讲解,弄明白了很多农业知识,更有利于我们开展科学种植。”新城细毛山药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的核心。桓台县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讲授演绎什么,群众喜欢哪种方式,就运用哪种方式,县、镇、村三级分别组建志愿服务队,实现了县直部门单位、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全县注册志愿者达到8万人。同时,广泛吸纳艺术家协会、莲姐姐等群团和社会公益组织,目前已形成20支社会志愿服务队伍,打通了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到达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