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前三季度投资额是之前三年总和的1.6倍

2012-10-19 14:00:00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上半年,莱芜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前三个季度,全市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82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57个,总投资1453亿元。投资额是之前三年总和的1.6倍。嘹亮的进行曲中,莱芜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莱芜是小市,产业结构又是“一钢独大”,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矛盾更深、困难更重。但莱芜干部群众不畏难、不等靠,树立高标准,创造新境界,走出了一条敢作敢为的转调破冰之路。其干事创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思路,颇有借鉴意义。

  干劲从哪里来——

  “先解决人的问题”

  莱芜市莱城工业区办公室副主任徐延华,有两个月没进自己的办公室了。这是因为工业区实行“交钥匙工作法”,干部职工每天上班先把办公室钥匙交上,直接到自己所联系的企业。大半年来,徐延华一直在工地上,成为新建项目奔速电梯的“推进员”,全程协调服务项目发展。“现在我会看图纸,懂工程核算,自己觉得浑身有劲。”

  从徐延华身上,我们感受到政府职能切切实实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来源于年初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

  莱芜因钢兴市,然而钢铁行业效益持续下滑,莱芜经济形势吃紧。到2011年,全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39%;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2%,增幅比全省低14.6%,6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莱芜。

  莱芜何去何从?“莱芜地域小、经济结构偏重,导致矛盾深、困难重。但从深层次上分析,根本原因是人的问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问题。这是我们近年来与先进市区差距逐步拉大的根本原因,也是新一轮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新任市委书记刘士合的一番话令人动容。

  莱芜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工作总要求,思想大解放的重点就是围绕冲破“市小难有大作为”思想束缚。

  刘士合曾多次论述“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他说,人口再多、地域再大,经济总量小,大城也是小市;人口少、地域小、经济总量大,小市也是大城。“小”,强不起来,也富不起来。只有建设大莱芜,才能实现强莱芜。

  解放思想,干部先行。新一届莱芜市领导班子施政之初就开展“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活动,提速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

  主动作为,成为干部的行动准则。过去,统计数据报省局审核后,才反馈到市里,有一定的滞后性。市经信委创立数据快报制度,把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呈到主要领导的案头,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很多单位把会议挪到晚上,不少同志白天跑室外,晚上忙室内,“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的常态。干事有劲头,信心不请而至。莱城区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当时许多机关干部摇头表示“不可能”。经过半年的艰苦拼搏,全区实现24%的增长。下半年,他们主动将全年规模以上固定投资目标调高到增长30%。

  结构该怎样调——

  “只有大,才会强”

  只有大,才会强。

  来到位于莱芜市高新区的V6发动机总成项目工地上,总经理刘汉芝的介绍令我们惊讶:项目今年5月底开工建设,9天完成清障工作,10天竖起全部662根钢结构立柱,3个月车间主体基本建成。项目投产后,年产V6汽车发动机20万台,高档乘用车5万辆,全部出口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4亿元。

  莱芜提出,2012年是全市“招商引资攻坚年”和“大项目建设推进年”。9个月下来,全市冒出了282个过亿元大项目,其中过10亿元的就有57个。全部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465亿元,新增利税347亿元。

  一个个大块头,不仅是莱芜实现经济总量膨胀的“酵母”,更是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棋子”。“这些大项目中,钢铁深加工项目就占到了60%。”市发改委的同志告诉记者,随着大项目一个个落地,莱芜的经济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先做高,再做大。

  走进位于钢城区的新艺粉末冶金的车间,只见工人们在娴熟地操作冲床,一个个汽车齿轮从机器嘴里“吐出”。通过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合作,新艺公司把产品密度由每立方厘米7.15克提高到7.6克以上,这使产品强度达到1000兆帕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战略重点新产品”。

  “莱芜高校院所少,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足。莱芜走的是一条科技合作的路子。”市科技局局长冯兆华介绍企业占领科技制高点的诀窍。

  人才带着项目纷至沓来。一时间,莱芜成为汇集高端智力的发展高地。目前,全市有157家企业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112家高校院所及217名院士专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产业、一所名校、一个领军人物、一支创新团队的链式效应。2011年,全市研发经费为14.2亿元,占GDP的2.32%,占比居全省第二位;2012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6.33%,占比增幅居全省第三。

  有了增量,才有了调整结构的空间。

  莱城区区委书记栾健介绍说,“我们有铜铟镓硒太阳能薄膜电池、氟化氢、汽车配件等掌握核心技术的项目,‘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钢铁产业链不断地拉长,高新企业不断地崛起。“莱芜的‘钢筋铁骨’正在被人才和技术‘软化’。利用三五年的时间,钢铁的产值降到占比45%,其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占到55%。”市长杨宜新告诉我们。

  路子该怎么走——

  “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今年6月,莱芜市委市政府赴江浙考察,随队的36名企业家,占整个考察团的三分之一。这在莱芜历史上是第一次。

  考察总结会上,36家企业负责人立下了铮铮誓言:再造一个莱钢——力争3-5年非钢产业超过500亿元;再造一个鲁矿——培育发展重机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40亿-50亿元;再造一个泰钢——到明年,确保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力争500亿元;再造一个九羊——投资110亿元新上9个大项目,力争“十二五”末公司产值达到800亿元。

  一个个大项目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只有让项目茁壮成长,才能让“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成为现实。莱芜市从今年开始,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用3—5年时间,全市新增600家规模以上企业,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30家。同时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植一大批销售收入过十亿元、过亿元企业,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发展格局。

  “用3—5年时间,全市GDP确保达到1200亿元、力争1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确保达到3500亿元、力争4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与此同时,城镇化作为莱芜赶超跨越的两个“驱动轮”之一,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未来三年——

  城建资金大幅增加,全市城市建设三年累计投入将达800亿元左右,其中2012年投资200多亿元;建成区规模再扩大,到2014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1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城市配套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同类城市的中等以上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新增公共绿地面积700万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

  一个工业化与城镇化“双翼齐飞”的新莱芜,正迈着铿锵步伐朝我们走来。记 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康与民 鹿振林

 

责任编辑:罗燕
新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