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市委书记王培廷:蓝绿两色缺一不可

2011-02-12 08:30:30 来源:齐鲁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点击浏览下一张

 

  三面环海、一面连陆,海岸线绵延近千公里,作为山东半岛海岸线最长的区域之一,威海,首先是座蓝色的城市。而它,同时也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威海是蓝色的,也是绿色的,只有把蓝色和绿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威海,才是真正意义上开放宜居、创新幸福的威海。”11日,威海市市委书记王培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蓝色经济、绿色家园,一蓝一绿,构成了威海的两大主色。

  发展“蓝色经济”

  有所为,有所不为

  齐鲁晚报: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半岛地区乃至全省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那么,作为山东半岛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威海在建设蓝色经济区中是如何定位的?

  王培廷: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兴,全市海岸线近千公里,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有岬湾30多处,优质沙滩40多处,海岛114个,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300万亩,应该说,威海在发展蓝色经济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提出后,我们在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实施意见、总体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确定了我们的定位,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推动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转变,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

  齐鲁晚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您能谈谈具体有哪些举措吗?

  王培廷:简单来说,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我们将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巩固提升“深蓝”,大力发展“浅蓝”,统筹推进“泛蓝”,最大限度地把“蓝”的优势发挥好、挖掘好,加快构建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产业体系。

  齐鲁晚报:您刚才提出了三个概念:“深蓝”、“浅蓝”和“泛蓝”,这种说法非常新颖。请问这“三蓝”分别指的是什么?

  王培廷:“三蓝”其实是对威海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规划的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的统称。所谓“深蓝”,就是那些必须依靠海才能干的产业,包括渔业、造船、海上运输等产业。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域,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上,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海,不但海洋资源丰富,而且海洋产业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拿我们的海洋渔业来说吧,威海的海产品产量多年来—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占全省的27%、全国的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我们有国家级的海水养殖基地、898家海产品加工企业,应该说,“深蓝”这部分本来就是威海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巩固提升”,在稳步增加产量的同时,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工夫。

  齐鲁晚报:“深蓝”是指那些必须依靠海才能干的产业,“浅蓝”和“泛蓝”指的又是哪些产业?

  王培廷:相对于“深蓝”而言,“浅蓝”指的是那些因为有了海优势更加明显的产业,具体来说就是旅游、新能源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内陆地区也可以搞,但在沿海地区可能做得更好。

  至于统筹推进“泛蓝”,指的是以海洋开发带动陆域发展,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优化。因为威海虽然是—个沿海城市,但也有内陆地区,也存在海陆统筹的问题,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我们整个威海来说,都是—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不仅有利于海洋经济的提升和突破,对于内陆地区同样大有作为。因此,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在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在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科技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狠下工夫,加快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

  保护“绿色家园”三个“最严格”一个都不少

  齐鲁晚报:在今年的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段话:“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措施,积极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里用了三个“最严格”,实施最严格的资源管理保护制度,您能解释一下吗?

  王培廷:刚才我们谈的—直是威海应该如何发展蓝色经济,应该说,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威海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因为威海是—座小城市,这里的大学、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少,人才力量薄弱,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少,形成高端产业聚集区难度比较大。但是小也有小的好处,我们的海岸线长、人口密度小,在打造生态环境方面比其他城市有优势。如果用—句话来概括,我觉得威海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

  之所以提出这三个“最严格”的标准,是因为我们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是威海的标志,发展蓝色经济也应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绿色家园为代价。

  齐鲁晚报:“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绿色家园为代价”,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以前也去过威海,感觉威海不仅环保方面做得很好,而且是一座非常整洁的城市,几乎看不到脏乱差的死角。是怎么做到的?

  王培廷:如果是三年前你来威海,也许就不会这样认为了。那时候,威海跟大多数城市—样,有很繁华的城区,但是也存在—些“城中村”。好在三年前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按照“拆—片旧村,建—片新城,带—片产业,富—方百姓”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对全市77个城中村的全部改造任务。目前来看,经过这三年的努力,77个城中村已经全部拆迁完成,城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预计到2011年底,这77个城中村的近10万群众就能全部搬进新居了。

  齐鲁晚报:也就是说,到今年年底,在威海的中心城区已经不存在“城中村”,也看不到不鲜亮的角落?

  王培廷:可以这么说。不过,威海和全国多数地区—样,相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发展是滞后的。这里面原因很多,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原来的农村住房成了空巢、留在家里的多数是—些老年人等等多种原因。但是,打造“绿色家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不应该忽视农民的需求,农民也应该享受到和城里人—样的生活。因此,在消灭城中村的同时,我们也开展了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威海全市—共有2000多个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个村完成了整治,今年我们计划再完成300个,五年时间内大概就能全部改造完成了。

  齐鲁晚报:通过城中村改造消灭城市死角,把“同城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待遇”变成历史;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居住环境,让农民也应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王培廷:蓝色经济、绿色家园,二者缺—不可。威海作为—个能源、原材料以输入为主的海滨城市和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的滨海旅游城市,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所以说,只有把蓝色和绿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威海,才是真正意义上开放宜居、创新幸福的威海。

  威海市市委书记王培廷(右)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威海船厂5万吨级船台及400吨龙门吊。 (资料片)

责任编辑:鲁珊珊

责任编辑:鲁珊珊
新闻关键词:王培廷